✔ 最佳答案
吳寶春的奮鬥過程及遇到的困難
吳寶春是一位出生在屏東縣內埔鄉龍泉村的鄉下孩子,父親原有很多田產,但卻因為賭博,把十幾甲田地全部輸光,而他的苦日子就此開始。記憶中的第一個家,是竹編糊泥巴的房子,用茅草做的屋頂,只要一下雨就會開始漏水,有颱風時甚至需要爬上去壓石頭,以防被吹走。然而在他十二歲時,父親過世了,而母親為了撫養八個小孩,四處去打零工, 吳寶春在十七歲時離開故鄉,到台北當學徒,身上只帶著五十塊錢、一小包換洗衣物。
第一個落腳處是木柵菜市場後面的麵包店,他靠著師傅借他的一百塊錢,度過了第一個月。因為個子太矮,他只好站在沙拉油桶上,將烤盤送入烤箱,常不注意就燙傷手臂。他的啟蒙師傅張金福回憶,最小的吳寶春,每件事都會撿來做,搬鐵板、削馬鈴薯、切蔥、備料、各種打雜的事情他都做,當其他人都下班要去玩時,他卻選擇每天留下來,用剩下的一小塊麵糰,自己練習搓麵包。
熬了四年半的學徒,他終於當上師傅,又過了些年,他還當上了台中三家大麵包店的主廚。但就在他終於爬上頂端時,時代的風向卻吹起變化,隨著消費者的所得增加,開始講究口感、風味、創新,口味也隨之精緻化,面對這些種種,他的銷售量開始下滑。
而在此時,有一個門外漢,光靠自己看書、實驗,才兩年就開一間麵包店,而且聽說這個人的店開在巷子裡,麵包還很醜,卻能在短短時間內,讓醜麵包大熱賣,甚至有客人要求店家:「有沒有冷凍的,拿來賣我。」吳寶春帶著好奇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謙卑地向堂本麵包店主廚陳撫光請教,沒想到他卻當著其他人的面,吃一口就丟掉,「歹吃!」
為了訓練吳寶春的味覺,陳撫光帶著他四處吃美食,陳撫光開始教他聽古典樂、品酒,閱讀日本專業烘焙書, 他在書中認識了微生物,發現原來看不見的東西居然能創造奇妙的風味,吳寶春實驗用裸麥培養老麵,但微生物的反應很奇妙,失敗的次數不夠多,就無法成功培養出老麵,他就曾經因為溫度不對、桶子消毒不夠徹底等原因,導致老麵死亡,試了三年,終於讓他成功了。而那一桶老麵,成為他在世界盃比賽中的利器,但因為老麵溫度要維持在 9°C,然而在氣溫接近零度的法國,他只好把老麵帶到浴室,在浴缸裡放滿熱水,營造一個蒸氣室,保持溫度。但半夜裡溫度會下降,他還要爬起來換熱水,而且每八小時要餵養一次麵粉和水,以免酵母菌餓死。而也因為那一桶老麵,讓他成功讓台灣味得以躍上國際舞台。
2008 年他參加在法國舉行,素有麵包界奧林匹亞的「樂斯福盃麵包大賽」,不怕苦的他靠著毅力支撐到最後,終於打敗了十個國家勇奪亞軍,同時亦拿下歐式麵包的個人優勝。正因為他對麵包的這份堅持,讓他實現夢想也為台灣爭光! 2010 年,吳寶春再度為台灣站上國際舞台,他是最後一位比賽者,他帶著一份觀摩及挑戰的心情進場,最後以家鄉食材─小米酒、荔枝乾及有機玫瑰烘焙出的「米釀荔香麵包」,打敗了勁敵法國隊及日本隊,得到第一屆世界盃麵包大師賽的冠軍頭銜,讓世界看到台灣的烘焙實力。
吳寶春對台灣農業貢獻
台灣近年來,努力推動保種行動,在秀明農法推廣者、自然栽種信仰者的推廣下,愈來愈多農家投入留種、保種、參與式育種、生態溝渠復育等行列,讓台灣農業避免走上物種單一、被國際級種子公司獨占的險境。保種行動,講求還種於農,將種子的所有權回歸農民,這不僅關乎食材與土地,更是生產者與消費者尊重自然的一種生活態度和哲學。唯有獲得消費者的力量支持,透過理解與採購, 才能分攤農民戮力保種的風險,讓台灣農業永續發展,更讓大地生生不息。
當挪威政府耗資300萬美元,在距北極1000公里處要建一座200萬顆的「種子銀行」時,台灣本土的吳寶春師傅,也自發性地察覺到食材源頭的種子危機。你可能不知道,其實現在你吃的蔬菜水果,大多是來自種苗公司,以基因改造培育出生長迅速的種子,與早期台灣農民習慣的「留種自播」完全不同。留種自播,雖是最符合自然生態的種植方法,但成本高,現在幾乎已不為農民所用。眼看「留種自播」的自然農法正在消失,吳寶春開始尋找台灣的保種食材,希望從源頭做起,帶動台灣農業重現「保種」風。
台灣現在的問題,是很多進口食材取代了在地食材,讓在地食材逐漸消失中。「若能減少進口,像用台灣桂圓果乾取代葡萄乾、蔓越莓,相對提升台灣農產地位。」使用保種食材不僅可以擺脫進口束縛、增加糧食自給率,還能夠幫助在地農民增加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