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佛友您好要做到應無所住的[方法]是什麼?很多佛友來回答很熱鬧 心生法喜 羊後學再補充 金剛經妙行無住分第四 講的很深入清楚...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妙行無住的行不是走路 是講修行 妙行修佛法的意思妙行者 無能行 無所行 所謂行無所行 雖行而不著於行也無所住佛告訴須菩提:一個真正修行的人怎麼修﹖「菩薩於法應無所住」就是重點這一句話當下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 心隨時在空的境界上 就已經錯了住在空上 比如說此心住在光明上 或住在氣脈上 都錯了因為那不是無所住 「應無所住 行於布施」甚麼叫修行﹖念念皆空放 隨時丟 物來則應 去不留心中不存處處行於布施隨時隨地無所住 不住色甚麼是色﹖色法在佛學裡 分為有表色 無表色 極微色 極迥色「有表色」指世界上的光色 青黃 藍白 黑以及長 短高 矮...等是可以表示出來的就連地 水火 風物質世界的東西包括我們肉體 都可以表示出來 「無表色」是屬於精神方面的 是抽象的 沒有辦法表示「極微色」 等於現在講原子 核子 微小到幾乎看不見的程度經由科學儀器還可以看得出來 故稱為極微色「極迥色」 遠大的很 延伸到銀河系統那一邊的 包括了整個宇宙中間的這一些東西 稱之為極迥色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是叫我們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 不要有對象的觀念 佛再曰:須菩提乎菩薩於無上正等正覺之法 應該不著相布施不著相布施 就是要六根清淨 離開色 聲香 味觸 法(心)的六塵相 三輪體空布施 指三個部分 就是施者 受者 施事這就是講布施的重要 金剛經現在開始講般若了 般若的第一個眷屬 就是布施 這一章已經開始要講布施先說明三輪體空的道理 布施有三種第一種財施是外物的 像金錢財物等布施 這叫外布施第二種法施是精神的 如知識的傳授 智慧的啟發 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獻等 都是精神的布施 這種屬於內布施第三種是無畏布施 如救苦救難等 不管是那一種布施施者應該抱持無施的心態 用一種希望他人能夠得到益處的心情來服務奉獻 這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 必須要做到施者無此念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受者也空 施事也空 看到人家可憐生取悲情 布施了就忘掉忘記了誰接受我的布施 做完了以後 「事如春夢了無痕」無施者 無受者 也無施事 自然相不生就不執著 這才是佛法布施的真精神布施善行的福德 叫做人天福德 是小果報 並不是學佛的大福報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別 金剛經專講福德 重點在福德 不在功德甚麼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 成道 就是把福德轉為福德性 後面會講出來 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報 所謂智慧的成就指的並不是普通的知識 要會轉化 佛又曰 須菩提乎 菩薩應該不住相布施 是什麼緣故呢﹖不住色布施」 是不住於這個色身上面 一切都放下身體也放下因為著相布施 是局於有相 實在眾生之相 等一微塵縱能獲福 是不久遠 若不著相布施 能夠三輪體空 就無相可住 如此無住相的福 其福德就不可思量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人打坐有經驗 坐得好的時候 突然一陣檀香味來了其實並無檀香味 可是確聞到了當我們坐得好內部發出一種香的時候 如果自認功德無量 聞到菩薩的香味如此就住香了 那就不對 要應無所住 趕快放下香味會聞到是內在定境到了極點 人體內部清淨光明就會發出香味來 菩薩境界是內觸妙樂 觸是身體的感受 但是一個真正學大乘佛法的人 是不應該住於內觸妙樂的境界是要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今言妙行無住者 就是說的不著相布施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住相就是住虛妄 若不住相 就不為妄境所動 不為妄境所動則不生不滅 清淨本然之體 迥然獨露矣 此不住之住才是真妙行也 *金剛經*新解 羊後學祝福大家心生法喜 樂法於行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