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各位:要做到應無所住的[方法]是什麼?

2014-01-09 8:47 pm
佛教所有的人都知道:應無所住

並且每個人都能夠朗朗上口

但是要做到應無所住是要有方法的

請問各位:要做到應無所住的[方法]是什麼?

回答 (27)

2014-01-10 7:16 pm
✔ 最佳答案
佛友您好要做到應無所住的[方法]是什麼?很多佛友來回答很熱鬧 心生法喜 羊後學再補充 金剛經妙行無住分第四 講的很深入清楚...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妙行無住的行不是走路 是講修行 妙行修佛法的意思妙行者 無能行 無所行 所謂行無所行 雖行而不著於行也無所住佛告訴須菩提:一個真正修行的人怎麼修﹖「菩薩於法應無所住」就是重點這一句話當下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 心隨時在空的境界上 就已經錯了住在空上 比如說此心住在光明上 或住在氣脈上 都錯了因為那不是無所住 「應無所住 行於布施」甚麼叫修行﹖念念皆空放 隨時丟 物來則應 去不留心中不存處處行於布施隨時隨地無所住 不住色甚麼是色﹖色法在佛學裡 分為有表色 無表色 極微色 極迥色「有表色」指世界上的光色 青黃 藍白 黑以及長 短高 矮...等是可以表示出來的就連地 水火 風物質世界的東西包括我們肉體 都可以表示出來 「無表色」是屬於精神方面的 是抽象的 沒有辦法表示「極微色」 等於現在講原子 核子 微小到幾乎看不見的程度經由科學儀器還可以看得出來 故稱為極微色「極迥色」 遠大的很 延伸到銀河系統那一邊的 包括了整個宇宙中間的這一些東西 稱之為極迥色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是叫我們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 不要有對象的觀念 佛再曰:須菩提乎菩薩於無上正等正覺之法 應該不著相布施不著相布施 就是要六根清淨 離開色 聲香 味觸 法(心)的六塵相 三輪體空布施 指三個部分 就是施者 受者 施事這就是講布施的重要 金剛經現在開始講般若了 般若的第一個眷屬 就是布施 這一章已經開始要講布施先說明三輪體空的道理 布施有三種第一種財施是外物的 像金錢財物等布施 這叫外布施第二種法施是精神的 如知識的傳授 智慧的啟發 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獻等 都是精神的布施 這種屬於內布施第三種是無畏布施 如救苦救難等 不管是那一種布施施者應該抱持無施的心態 用一種希望他人能夠得到益處的心情來服務奉獻 這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 必須要做到施者無此念 無人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受者也空 施事也空 看到人家可憐生取悲情 布施了就忘掉忘記了誰接受我的布施 做完了以後 「事如春夢了無痕」無施者 無受者 也無施事 自然相不生就不執著 這才是佛法布施的真精神布施善行的福德 叫做人天福德 是小果報 並不是學佛的大福報福德跟功德大有差別 金剛經專講福德 重點在福德 不在功德甚麼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 成道 就是把福德轉為福德性 後面會講出來 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報 所謂智慧的成就指的並不是普通的知識 要會轉化 佛又曰 須菩提乎 菩薩應該不住相布施 是什麼緣故呢﹖不住色布施」 是不住於這個色身上面 一切都放下身體也放下因為著相布施 是局於有相 實在眾生之相 等一微塵縱能獲福 是不久遠 若不著相布施 能夠三輪體空 就無相可住 如此無住相的福 其福德就不可思量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人打坐有經驗 坐得好的時候 突然一陣檀香味來了其實並無檀香味 可是確聞到了當我們坐得好內部發出一種香的時候 如果自認功德無量 聞到菩薩的香味如此就住香了 那就不對 要應無所住 趕快放下香味會聞到是內在定境到了極點 人體內部清淨光明就會發出香味來 菩薩境界是內觸妙樂 觸是身體的感受 但是一個真正學大乘佛法的人 是不應該住於內觸妙樂的境界是要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今言妙行無住者 就是說的不著相布施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住相就是住虛妄 若不住相 就不為妄境所動 不為妄境所動則不生不滅 清淨本然之體 迥然獨露矣 此不住之住才是真妙行也 *金剛經*新解 羊後學祝福大家心生法喜 樂法於行阿彌陀佛
2014-08-06 11:15 am
這有類似的

▶▶http://qoozoo1400703.pixnet.net/blog
2014-01-13 9:27 pm
第八識會*[執持]色身這個四大外境,這也能叫做無所住心嗎???

正覺同修會就是如此會搞笑

2014-01-13 13:34:24 補充:
佛經說:第八阿賴耶識會[執持]色身 [緣慮]器界

如此的攀緣心

這也能叫無所住心????

消平實及正覺同羞會是不是都是腦袋有問題啊

2014-01-17 13:53:26 補充: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就是:

當你做到應無所住時 生出的這個[無住心]就是
2014-01-11 3:36 pm
平靜專一

南無阿彌陀佛
2014-01-11 4:11 am
金剛經 莊嚴淨土分第十
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莊嚴淨土分第十說
應該 如是是什麼
因為釋迦佛祖//前面說了很多道理
現在這個如是就是說


應該像我剛才//跟你說的那些話
你要生出我們人清淨的心
不應該住這個色生心


住色就是說我眼睛//看到一個東西我心就動
這樣就叫做住色生心


也不應該來住這個聲
耳朵聽到一句話你心就動
鼻子聞到一個香味
你心就動
你嘴巴來吃到//一個味道你心就動
你身體//去觸覺一個東西你心就動

你的意念//一直翻滾來擾亂你的心


你應該//要無所住來生這個心
生這個心是什麼
就是清淨心


前面就跟你說//應如是而生清淨心

現在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個其就是指這個清淨心

應該我們//要生出這個清淨心
惠能六祖//只有聽這句話而已
祂就開悟了

所以現在 在唐朝//有一個佛教的大居士

叫做李文會居士
他來解釋這一篇怎麼說
眾生之心本無所住
因境來觸
遂生其心
不知觸境是空
將謂世俗法是實
便於諸境上住心
一切萬法皆從心生
若悟真性即無所住
無所住心即是智慧也
無諸煩惱
譬如太空
無有罣礙也


有所住心即是妄念
六塵競起
猶如浮雲往來不定


現在李文會居士//這樣跟我們說
說眾生的心//我們原本就無所住
為什麼說無所住
你眼睛若沒看到東西//你心不會動啊
耳朵你沒聽到話//你心也不會動啊
本來就無所住了嘛


因境 這個境就是指六境
六境有時候說六塵
就是這個色聲香味觸法
這叫做六境//有時候說是六塵


因為這個六境來觸覺//就生出這個心
你不知道//這個觸境本來是空
你當成這個世俗法是實的
怎麼樣實


比如說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怒 你把它當成實的嗎
本來沒有


不信一個人在生氣
現在你若跟他好言好語//等一下就笑了
那不實在啊 對不對
人家說喜怒無常


看你剛才在高興//現在生氣了
現在又聽到一句話//又在高興了
這是不實在的事情
本來是空的東西嘛


是為了觸境來變動的
所以我們全都是在//諸境的上面來住我們的心


一切的事物
這個法就是事物//不是我們佛法的法
一切的事物//都從我們的心生出來


你若悟出真性
真性就是我們的佛性//我們的本性
這樣你就無所住


無所住心//就是我們的智慧
你若有智慧//就沒有這個煩惱

好像那個太空//沒有那個罣礙
真的 太空沒有罣礙啊


不信的話你用那個火箭
咻 一聲這樣發射出去
天也不會翻臉//說你這樣大聲要嚇死我
祂也不會 對不對


不信的話//你們大家跪在地上
在那邊求天//在那邊跟祂拜 跟祂答謝
祂也不會高興啊
對不對


所以根本//天容納一切日月星斗
但是祂根本就無所罣礙


若是有所住心 呢
就是妄念啊
我們的六塵一直起
好像天上的那個雲
跑來跑去 跑來跑去 不定
雲絕對不會說//那裡一片雲永遠在那裡
不會


吹東風跑到西去
吹南風跑到北去


我們人的心// 就是我剛才說的這樣


現在 在生氣
一個人在旁邊//跟你甜言蜜語好言好語
你現在就轉成笑容了


現在說一些//悲傷的話給你聽
你眼淚就一直掉了


現在說看戲就好了
看戲看到好笑的 哈哈哈
現在一苦旦出來在哭//我們也在跟他哭
那就是我們的心//好比像雲一樣
這樣飛那邊 飛這邊//不會定啊


那麼有人講//這個無所住心是佛教說的
像我們孔子//有說無所住心嗎


有 文詞不同 含意一樣
你若不相信//我引大學一句話
心不在焉
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
食而不知其味
這就是無所住心
心不在焉
心不會//被一樣東西掛在心上
所以他現在//才跟你說明 視而不見
看當成沒看到
為什麼看當成沒看

我又不是瞎眼說//看到我怎麼不知道
但是我的心不會動啊


心不會動
心若沒那個住心
看到就好像沒看到一樣
聽而不聞


我聽到 我又不是聾子//我怎麼沒聽到
你罵我 我也知道啊
但是我心不會動啊


你跟我誇獎 我也知道
但是我並沒有高興心啊
這樣就是聽當成沒聽一樣



食而不知其味
這才是大功夫

無論對方所煮的菜
人家若說好吃嗎
你都跟他說好吃
鹹也好 淡也好 甜也好
就無住心了


假使我們功夫若還不夠
我們也不必要嫌棄人家說
你這個太鹹啦
你這個不甜啦 不用嫌棄


我就曾在素食館//看到有的出家人
好比說這個廚師可能是//忘記加鹽或味素的樣子
那多大聲在喊呢


廚師啊//你為什麼沒加味素跟鹽
這樣
不用這樣


我們若不鹹//桌上就有醬油加一下嘛
若太鹹我們也可以好言啊


師父啊 不好意思//我就吃得較淡一點
不然你高湯一點分我

我們都說我們自己//不要說他太鹹
這樣叫做土功夫的無住心

若是真正的無住心//管你鹹或鹹 淡或淡
我就把它吃下去
對不對
若是太鹹
不然等一下//那裡若有開水就喝一下
若是要太淡來說//醬油多淋一點就好了
這就是無住心的功夫


所以大學才說
心不在焉 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這就是無所住的心

李老師講解
2014-01-11 2:25 am
要做到應無所住的[方法]是什麼?
==

末學意:

眼見一切色.善分別一切色.不起分別想.見中常自在

此見中常自在是為無所住生其心.遇緣即施.緣息即寂

就如六祖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管見
2014-01-10 9:51 pm
「圓證」將某師兄所講:「把六根 往心當中去收攝,收攝在一個地方」批評為「這也是住!」本是正說。可是顯然犯了認同「把六根 往心當中去收攝在一個地方」過失。
因為既然講到六根與心,就表示色根與心,而心的作用是由根塵觸而有,佛開示「根塵觸為緣,生識」故;六根只有攝受六塵的作用,是色法之一,如何能收攝它?應是將心收攝於某根才有可能,而無收攝六根於處的講法才是。可見「圓證」佛法知見一斑!

2014-01-10 13:58:44 補充:
「明於六觸」又不知自已在講啥了!
「應無所住」乃是 世尊於大乘般若經典的開示,屬於大乘法般若智慧範圍,不是什麼四聖八正等阿含經教內容,貼了一大堆經文,與題旨何干?
請謹言慎行為上,別浪費網路版面資源了! 文不及義,無益自他!

2014-01-13 11:23:44 補充:
佛明白開示:「根塵觸為緣,生識。」眾生心的生起,要以五根身與六塵為藉緣才能成辦,意即先有六塵存在,才有所謂心生,則心一生起,必然執取六塵境,必然住於六塵;所以,八識和合運作似一心的眾生心,絕對不是「 無所住」心;只有第八識如來藏才是「無住心」,且是本然具有,無需藉修行而有。
所以,本題「要做到應無所住的方法是什麼?」回答是「沒有方法」!或者是要由開悟實證如來藏之後,能親證其「無所住」境界時,也可方便說是「做到應無所住」了。

2014-01-13 11:52:09 補充:
佛明白開示:「根塵觸為緣,生識。」眾生心的生起,要以五根身與六塵為藉緣才能成辦,意即先有六塵存在,才有所謂心生,則心一生起,必然執取六塵境,必然住於六塵;所以,八識和合運作似一心的眾生心,絕對不是「 無所住」心;只有第八識如來藏才是「無住心」,且是本然具有,無需藉修行而有。
所以,本題「要做到應無所住的方法是什麼?」回答是「沒有方法」!或者是要由開悟實證如來藏之後,能親證其「無所住」境界時,也可方便說是「做到應無所住」了。

2014-01-13 11:52:33 補充:
學佛法若不依真善知識修學,對佛法義理都難免依文解義而錯會誤解,或憑自意想像、揣摩、推測而意會;於是,因未能確實理解 世尊教示,無法了知法界實相,所說大多不能契符 佛旨,般若智慧無由出生。
所以對「圓證」所提的第一義實相法題旨考驗,如同往昔所有類似般若問題一般,罕見有能如理如實予以回應者。如果是精勤進修佛法,努力學佛的道友,恐怕是要平心靜氣檢討何以致此?不妨以此佛版的問題作為借鏡,鑑照自己的問題所在,力求突破才是。
2014-01-10 8:48 pm
要做到應無所住的[方法]是什麼?
=====
離貪斷愛


離色界貪已,於色意生縛亦斷,
於色意生縛斷已,識攀緣亦斷;
識不復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

受、想、行界離貪已,於受、想、行意生縛亦斷。
受、想、行意生縛斷已,攀緣亦斷,
識無所住,無復增進廣大生長。

識無所住故不增長,不增長故無所為作,
無所為作故則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脫,
解脫故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

2014-01-10 12:52:55 補充:
佛法乃真如自性流露,見一切法無我,即無所住。即真如行。
===
真如因緣生、自性因緣生、見一切法因緣生,緣生法無常、苦、非我亦非我所。

於【根、境】為緣的當下,直觀因緣、觀集與滅、得明離妄。


何謂真如行,曰︰前際不生、後際不動、中際不起。當下如如。
===
真如法,謂四念處。

2014-01-10 12:53:41 補充:
即四念住︰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行一直心。
===
釋迦佛陀正統教授的四念處如下

《雜阿含》609經
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諦聽,善思。何等為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食集則身集、食滅則身沒。
如是隨身集觀住,隨身滅觀住,隨身集滅觀住,則無所依住,於諸世間永無所取

如是觸集則受集,觸滅則受沒。
如是隨集法觀受住,隨滅法觀受住,隨集滅法觀受住,…………

名色集則心集,名色滅則心沒。
隨集法觀心住,隨滅法觀心住,隨集滅法觀心住,…………

憶念集則法集,憶念滅則法沒。
隨集法觀法住,隨滅法觀法住,隨集滅法觀法住,…………

是名四念處集、四念處沒

2014-01-10 12:54:06 補充:
《相應部》念處相應40經

諸比丘!以何為念處之修習耶?
諸比丘!於此有比丘,
觀身之集法…觀身之滅法…觀身之集滅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觀受之集法…歡受之滅法…觀受之集滅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觀心之集法…觀心之滅法…觀心之集滅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觀法之集法…觀法之滅法…觀法之集滅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之貪憂而住。
諸比丘!此名為念處之修習。

2014-01-10 12:54:20 補充:
《相應部》念處相應42經

諸比丘!我說四念處之集起與滅壞,且諦聽。

諸比丘!以何為身之集起耶?
依 食集起,而身集起;依 食滅壞,而身滅壞。

諸比丘!以何為受之集起耶?
依 觸集起,而受集起;依 觸滅壞,而受滅壞。

諸比丘!以何為心之集起耶?
依名色集起,而心集起;依名色滅壞,而心滅壞。

諸比丘!以何為法之集起耶?
依作意集起,而法集起;依作意滅壞,而法滅壞。

2014-01-10 12:55:01 補充:
觀四念處的集與滅,就是觀十二因緣法。
2014-01-10 9:36 am
請問各位:要做到應無所住的[方法]是什麼?
不做"念頭"的奴隸!
參考: 金剛經
2014-01-10 4:23 am
要做到應無所住的[方法]是什麼?
= = =
如何作到?

佛法乃真如自性流露,見一切法無我,即無所住。即真如行。

何謂真如行,曰︰前際不生、後際不動、中際不起。當下如如。

即四念住︰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行一直心。

一直心,即無念行,外不著境,內不著空,惟是一心,無修、無證、無得。


末學 合十!


收錄日期: 2021-04-12 00:06: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109000016KK0157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