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子的一些專業問題-(緊急)

2014-01-06 6:50 am
1.孔子為何倡導證明?

2.以何法匡正敗壞之社會 ?


3.並請評價之


回答可否造標示1. 2 .3 回答 感謝您啦 ~~~


網路上實在找不到簡易的回答 麻煩有緣人了 ~~~

回答 (3)

2014-01-07 5:16 am
✔ 最佳答案
是證明還是正名????

2014-01-06 01:57:42 補充:
應該是正名吧
孔子的正名思想

如果是正明 
我就不知道是啥了

2014-01-06 21:16:17 補充:
1.孔子為何倡導正名?
要想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就要看看孔子所處的政治環境。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政治上混亂、軍事上諸侯國互相征伐。自從周平王東遷后,周王室衰微,地位一落千丈,實際上和一個中等諸侯國差不多。眾多的諸侯國互相攻伐,弒君犯上現象屢見不鮮,在這種情況下,周代傳下來的禮樂制度也隨之崩潰了。

孔子正名思想是鑑於周禮的崩潰所造成的秩序錯亂,為求匡正這樣的秩序錯亂,並且重新回復秩序所提出的,因此,其正名思想的重要出發點,在於尊周室、敬主君、折貴族之奢僭而抑臣下之篡竊,說穿了即在於恢復舊有的政治秩序。

孔子認為“正名”是治國的首要工作。所謂“正名”,就是建立一個名實相符的社會,社會的各個階層都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心盡職,不得僭越。孔子為挽救春秋末年世衰道微的亂象,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以期重整社會秩序,也正因此,孔子才提出“正名”的主張。

2.孔子以何法匡正敗壞之社會 ?
孔子德治思想的前提是通過“正名”的方法恢復“禮”的社會規範作用,達到有禮有序。

德治的理論基礎就是“仁”“禮”“和”的思想,通過“克己復禮”的途徑,從親屬倫理的“孝悌”原則推廣到社會範圍的“仁者愛人”原則。其社會進步方略是以德治國,通過統治者方略、用人方略、經濟方略、政治方略和教育方略達到德治的目標。

孔子認為以德治國才能真正治好國,匡正敗壞的社會,以德理民才能真正理好民,實行「德治」才能長治久安。所以他力主「德治」,而將以刑罰治民視為「德治」過程中不得已而用之的一種手段,必須慎之又慎。

3.並請評價之
“正名”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議題。孔子生活在一個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的時代,他一生憂國憂民,志在救世。數千年的封建社會歷史也已經證明:凡是君臣能像孔子說的那樣各盡其職、各行其道,這個社會就是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政治客觀的穩定就有利於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反之,就是一個混亂不堪的社會。因此,從政治作用的角度看,不管是當時還是在以後的封建社會中,孔子的“正名”思想符合新建立的封建制度的需要,對保證封建社會的中國的安定和統一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孔子德治思想的初衷和本質,是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為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服務的。在孔子看來,為政者僅憑刑法治國,國民不過是攝於刑法之威而不敢犯法,並沒有由衷地感到觸犯刑律是一種羞恥行為,而用道德規範去教化公民,讓他們懂得各自的地位和應該奉行的禮法,人民就會有僭越的恥辱,就會主動地嚴格要求自己,遵守各種規定。

一味強調德治和一味強調法治一樣都是片面的,但是,從維護社會秩序,增強官民的認同,促進社會發展的目標出發,企圖通過教化的手段達到維護社會穩定的目的,確有部分真理性。如果自覺吸取其德治思想精華並與法治手段有機結合起來,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國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2014-01-07 7:43 am
孔子沒啥好討論的 他的時代不適合任何時代
台灣一天到晚教導論語
離婚率也比較少嗎?
貪汙有比較少嗎?
總統有比較好嗎?
2014-01-06 8:39 am
抱歉 是正明

1.孔子為何倡導正明?

2.以何法匡正敗壞之社會 ?


3.並請評價之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50: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105000016KK0573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