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日本侵台戰爭的啟示
日本侵台戰爭通長是指乙未戰爭,或稱為台日戰爭,亦為至今台灣規模最大一次戰爭。當時日本軍隊在帝國主義影響下,屬全新式編組型態,台灣方面則未經正式組織及訓練,與使用老舊武器裝備、人員素質不齊及有限作戰能力狀況下,自3月23日自澎湖登陸,迄10月21日進占台南止,在守軍堅決奮勇抵抗下,歷經約7個月作戰時程,給予日軍極大損傷。
乙未戰爭時,台灣軍民為保鄉衛土,以簡陋武器對抗日軍精良裝備,企圖扭轉惡劣局勢以確保台灣,明知是以卵擊石,仍於民族意識支持下,義無反顧投入捍衛家園作戰行列,值得令人欽佩及讚揚;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力漸強並配合富國強兵政策,及軍國主義者極力煽動對外擴張,軍力達到最顛峰狀態,亦開始步上當時軍事強權行列。
日軍從花不到十天,幾乎兵不血刃而進佔台北,到花了將近三個月,付出了慘重代價,才打到彰化,佔領了八卦山,其間真有天壤之別!劉永福逃跑後,屏東六堆的客家子弟仍在對日軍抵抗,直到火燒莊一役慘烈犧牲為止。臺灣義勇軍在八卦山戰役中前仆後繼,表現了有我無敵、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2.古寧頭戰役與823砲戰
古寧頭戰役的重要性在於鞏固了台海60年的和平,共軍從此不敢再越雷池一步。金門戰役開啟了兩岸60年隔海分治的歷史格局,改寫了現代中國歷史關鍵的一頁,也改變了海峽兩岸的命運。古寧頭戰役還影響到整個東南亞、東北亞戰略平衡。如果金門被拿走,中共進入台灣的話,從台灣日本琉球到菲律賓是一個島鏈。如果中間被突破,對美國的防衛也是一個破洞,他可以直接到關島夏威夷。所以,對整個亞洲來說,古寧頭是非常重要的戰役,等於是防堵中共,不讓他繼續向外擴展。
發生在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當年由於美國的支持,遏止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以武力占領金門等外島的企圖,經常被視為捍衛台澎金馬的指標戰役。不過除了官方「勝利」的宣傳外,八二三砲戰確實對於以後台灣歷史的發展,台、美、中三角關係的互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無論如何,由於八二三砲戰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放棄逐一攻佔沿海島嶼的計畫,因此台灣海峽的形勢,實際上已經固定為冷戰的軍事對峙局面,欲以戰爭形式消滅對方,基本上已不具可行性。因此,縱使發生武裝衝突,也只是零星的事件,雙方的主要對抗戰場實際上已轉移到國際政治舞台,這當然是八二三砲戰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層所使料未及。
在另一方面,也影響了台灣國內政治局勢的發展。既然武力反攻大陸也欠缺足夠的空間與邏輯上的可能性,則要求政府在台灣加強落實民主、法治的訴求便較過去積極,因此在武力「反攻大陸」幾無可能的前提下,更積極促進台灣自由、民主的追求,這也是八二三砲戰對台灣政治所產生的意外影響。
3.1995與1996海飛彈危機對我軍備戰之影響
1995年至1996年間飛彈危機成了台灣發展的重要分水嶺,各方面的發展在幾年內快速急轉直下。從國際關係、兩岸關係、政治經濟穩定三項指標來看,,首先兩岸關係發生軍事化轉變,到兩國論提出後更使兩岸談判全面中斷,迄今仍處於僵局。從那時開始,台灣內部便分裂為與大陸對抗和與大陸交往的兩股力量,隨著台灣內部選舉更激化了族群對立,自2000年更分裂為藍綠對抗迄今,政治的空轉也讓台灣的經濟發展跟著一蹶不振。由於兩岸關係交惡,大陸加大壓縮台灣國際生存的力度,使得台灣的邦交國數量減少,沒幾年南非便與台灣斷交。因此,三項指標可說是全面性倒退。
面對當時的緊張情勢,國防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管制兩岸發生擦槍走火的可能。基本上軍方的防禦有主動與被動兩種反應,在固安計劃的被動反應中戰區的司令官是有獨斷反應權利,並且藉著行之有年的想定與推演,部隊在遭受奇襲後有自動反應能力,遭破壞後有自動修補能力。在飛彈危機後,國防部發現如果發生誤擊事件而本身的被動反應能力過於強烈時,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危機。因此,國防部後來修改許多被動、主動反應的機制,同時設下一些管制與規定,這些是相當複雜的工作,有許多作戰規定的接戰程序要修改。
為了因應共軍可能挑釁行動,軍方首次成立「永固」專案小組,由當時的副總長執行官唐飛上將擔任小組長。永固專案小組律定在1996年3月5日,也就是大陸公佈的演習日3月8日前完成外島短缺彈藥之運補、規劃增援外島的兵力、外島天弓和雄風飛彈完成戰備、防砲部隊的35快砲及40砲提升警戒兵力,靜待可能的危機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