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黨爭對後世有何重大影響的局面?

2014-01-05 4:17 am
東林黨爭對後世有何重大影響的局面?
更新1:

東海香餑餑!!釣魚太公望!!尖閣火山島!!

更新2:

東林黨爭也是明朝滅亡的其中一個原因!

更新3:

「我知道你不由自主,因為你始終只是一段畫面。別試圖將你的畫面覆蓋到別人的身上,這樣會毀滅你的。

更新4:

閹黨啊!閹黨!~~還不是自尊造成的嗎?

回答 (2)

2014-01-05 5:44 am
✔ 最佳答案
黨派門戶之爭,乃明末政治顯著特色。明之亡,有諸多不可避免,而黨爭所起作用更是其一。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顧憲成等修復宋代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等講學其中,「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形成廣泛影響。在朝在野的各種政治代表,三吳士紳,一時聚集在他們周圍,時人稱之為東林黨。他們主張開放言路、實行改良時政等意見,得到社會廣泛支持,同時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明代因宦官長期專政,許多官僚均附於閹豎而充其黨羽,故被稱為「閹黨」。故東林黨與非東林黨之爭,實即東林黨與閹黨之爭。東林黨爭造成之影響如下:

1. 政治腐敗
凡有黨爭必使政治腐敗,以明朝黨爭之禍害最深重。自東林黨與非東林黨互相傾軋,專以排斥異己為能事,罔顧國事,遂使明代政治陷於昏亂,至非東林黨依附魏忠賢後,結果奸邪得勢,忠良盡去,朝廷善類一空。自是國事更不可為,社會不安,流寇縱橫,而明之國運亦盡。

平心而論,魏黨的跋扈,禍人誤國,固不足道,但東林黨亦太存意氣,在危如累卵的時局,還要鬧私見家務,存門戶之見,置國事於不問,終使明室危亡,其禍匪淺。

2. 禍及邊事
明末與清對峙,如非屢殺名將,國事本尚有可為。但黨爭之風已成,範圍更不限於官府,對外邊事亦被波及。在遼東戰事日益告急之際,兩黨仍各樹黨羽,邊將屢被更易,甚至貶殺。如遼東經略熊廷弼因牽連黨禍而罹極刑,督師袁崇煥復以「縱敵脅和」被誣冤死,孫承宗被言者責難其築城起釁,忿然引病辭職。

明廷對遼用兵以來,邊將的才略莫如此三人,三人去後,邊防無人,邊事更不可為,遂助長清兵氣燄,使其得以長驅直進,加速明代滅亡。明之亡國,黨爭實有促成作用,時朝臣議論,全不知兵,僅空言高論,不顧實情,力圖進取者則以開釁非之,若急存持重,則以促戰困之,不理國家安危,便明末邊務日壞。

3. 禍及南明
北京被陷,清軍長驅南下,福王弘光帝即位南京,半壁天下本應和衷共濟,但福王立,馬士英掌政,起用魏黨阮大鋮,二人重修《三朝要典》,此時猶不脫黨爭的糾紛,只顧排斥正人,引用小人,以致朝政日非,而唐王聿鍵處福建,魯王以海監國於紹興,二人還要辨明叔姪名份,至桂王由榔僅有雲貴兩省,其朝臣還分吳黨、楚黨,南明國事更不可收拾,因為南明諸臣不識大體,缺乏遠見,彼此爭權奪利,各樹朋黨,最後終亡於滿清。

總括而言,黨爭固導致人事浮沉、政局動盪,使朝政日非,然中途即止,其危害不若明代之嚴重;明代黨爭自萬曆起,一直延續到明祚覆亡,其間閹黨因掌握廠衛,遂利用以興大獄、殺忠良,甚至危及鎮疆名將,為禍至烈。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2014-01-10 10:10 pm
學界對於東林黨還是很同情的...

即使現在我回顧起東林黨的歷程還是有股熱血沸騰,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與范仲淹的"處廟堂之高擇優其民,處江湖之遠則優其君"遙遙相望,

讀書人雖不在公堂卻心憂國事,
大聲疾呼救國、救國。

東林黨雖然無權無勢朝廷輕易的就可以把它端了,
但是讓後人看到的卻是氣節...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49:2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40104000016KK0439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