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台灣
日本曾經統治台灣五十年,日治時期所留下的公共建築多具有日本風格,最具代表性建築的就是總統府;而台灣的「縱貫鐵道」仍延用日式的右駕左行系統;地名方面:高雄、清水、松山也都是日治時代移植自日本本土的一些地名;而在飲食習慣與娛樂生活中所出現的日本語文常常轉化為台灣話來使用,例如便當/弁當(飯盒)、刺身(生魚片)、看板(招牌)等等在台灣語言中不勝枚舉。而二戰前後台灣的歌曲受到日本歌謠的創作模式所影響,多帶有濃厚的東洋風格。
990年代以後,政府逐漸開放管制,日本通俗文化在台灣變得十分普遍。目前台灣有十幾個電視頻道播放日本節目,許多年輕人喜歡日本偶像明星、蒐集日本的流行資訊,成了「哈日族」。台灣基於歷史背景與本身特性,最易接受日本的卡通漫畫、雜誌、電視節目、卡拉OK、柏青哥等商業娛樂事物,大量引進台灣。
在青少年流行文化的領域中,日本的聲勢更是可觀,且看日本所擅長包裝俊男美女的青春偶像愛情劇,只要在日本收視率佳,在台灣就絕對可以引起一窩熱,日本的唱片業和出版業也都侵入到台灣的地盤。女孩們流行穿泡泡襪、照貼紙機,這些日本高中女生流行的東西,逐步的擴散到台灣,從小學生到大學生,我們可以在青少年的族群中,輕易的找到日本的影子。
香港、澳門、馬來西亞、印尼
日本流行文化對年輕一輩的香港人有重要的影響,澳門由於受香港文化的強勢影響,基本上澳門的哈日現象跟香港的差不多。日劇、特攝劇集、動漫、J-Pop和電子遊戲,源源不絕地影響香港的青少年。在旺角的信和中心,有許多售賣日本的音樂唱片、明星相片、電影光碟和時尚雜誌的店鋪,吸引到不少年輕人聚集,堪稱香港的哈日大本營。另外,在西九龍中心,日本大型女子組合AKB48的香港官方商店即設立於此。而日文書籍、雜誌在香港也流行。因此,日文在香港是較多人學的外語之一。
香港的流行文化,無論是音樂、電影還是漫畫,都是吸收日本元素發展起來的。這種現象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尤其明顯,當時的香港流行樂壇,有兩到三成的歌曲都是從日本歌曲改編而來。我們現在熟知的很多天皇巨星,從最早的羅文,到後來的張國榮、張學友,無不如此。在音樂製作上,當時香港也喜歡去日本錄音、找日本人編曲。
基本上馬來西亞的哈日現象跟香港的差不多。日本流行文化對年輕一輩的馬來西亞人同樣有重要的影響。馬來西亞人也熱衷於日劇、特攝劇集、動漫、J-Pop、Cosplay和電子遊戲。印尼人十分哈日。根據2013年 BBC 各國民眾對日態度調查,82%印尼人對日本的態度為正面,數字冠絕全球。另外,日本女子組合AKB48的製作人秋元康也在雅加達成立姊妹團體JKT48,並派原AKB48成員往指導印尼人成員,可見日本人對印尼市場的重視。
中國大陸
中國人因歷史因素十分反日。不過自從日本漫畫進入中國市場後,有些中國的年輕人成為了「哈日族」。另外,日本女子組合AKB48的製作人秋元康也在上海成立姊妹團體SNH48,並派原AKB48成員往指導中國人成員,吸引更多中國年輕人成為了哈日族。
以動漫、音樂、美食、時裝、廣告等為代表的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國日漸風行,並以強大的影響力成為中國城市流行文化的熱點。不僅如此,日本還將中國文化加以包裝,使之以日本文化的風格在世界各地登堂入室。“女子十二樂坊”簽約日本PLATIA公司迅速躥紅後,演奏著日本當下最流行 的曲目“殺”回中國大陸及港台,在北美地區發行專輯,開拓世界市場。至於中國古典文學的經典《三國演義》、《西遊記》,更是被改編成五花八門的電玩、漫畫向全球傾銷。
歐美國家
日本流行文化還全面向歐美進軍。以動漫為例,有多部日本動畫片在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熱播;任天堂的電玩皮卡丘風靡美國後,據此創作的動畫片《皮卡丘》在美國初映當天,票房就達到了101萬美元,如今,皮卡丘遊戲軟件在全球已有1億套的銷售量,皮卡丘的電視劇也以25種語言在68個國家播出;日本最具實力的吉卜力動畫製作社和迪斯尼公司攜手開拓日本動畫電影的海外市場,《千與千尋》就獲得了2003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獎和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培養了世界範圍的日本動畫迷;美國各大錄像帶出租店都設有日本動畫角,Fox、G4techTV等頻道專闢時間播放日本動畫片,一家電視台甚至開設了全天候播放日本動畫的電視頻道。日本許多時尚產品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卡通、玩具、電玩、手機、賽車等領域也都是“和風”浩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