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糖業
蔗糖是自荷蘭時代以來,臺灣重要的輸出商品,到了日治時期更超越茶葉,成為最大的出口貨物。1902(明治35)年,兒玉源太郎總督依據農業博士新渡戶稻造的建議,制訂「臺灣糖業獎勵規則」,補助蔗糖生產,並成立官方機構就育種、種植等進行實驗;1905(明治38)年頒佈「製糖場取締規則」,劃定各新式糖廠原料採取區域,保障原料甘蔗來源。日方大企業資本投資的新式機械製糖工場,在總督府法令規章的獎勵下,逐漸取代了舊式的糖。1901年三井集團於今高雄橋頭成立了第一家新式製糖工場—台灣製糖會社橋子頭工場。1905年日俄戰爭後,其它財團紛紛跟進,成立了鹽水港、明治、大日本等製糖會社。這些會社到二次大戰結束前,共成立了42間製糖工場,遍布全台。
農業(稻米)
西元1895年,日人治臺,為配合日本之工業發展,「工業日本、農業臺灣」遂成為為其治臺之殖民經濟政策,特別是日俄戰爭(1904-1905)後,稻米的不足更形表面化。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任期 1898~1906)訓令殖民地臺灣的稻米生產應該納入日本糧食供需體制的一環,臺灣稻米的輸出不應再是對岸的中國大陸,而是轉向日本。臺灣的稻作因此也邁入有系統的科學化研究。 為達成支援母國的政策目標,臺灣總督府進行了多項農業建設與政策推行,包括興築嘉南大圳等大規模水利工程、於各地設有農事試驗場、糖業試驗場、蔗苗養成所、茶樹栽培試驗場、園藝試驗場等機構負責研究改良臺灣原有的農產品種與栽培技術,以及推行農會組織等。
礦業
光緒14年(1888年)九份發現山金,是台灣開發金礦的濫觴,翌年又再金瓜石的岩璋發現 金礦。日治時期是台灣金礦業最盛的時期,日人將台灣產金的地方分為二個礦區,一為瑞芳礦 山,即九份金山,另一為金瓜石礦山。金瓜石礦山原本由日本礦業株式會社經營,1936年以後 產量大增,金瓜石遂成為亞洲第一貴金屬礦山。瑞芳礦山即俗稱的九份金山,主要礦物為金和 銀,1932到1943年間為其黃金時代,在當時受到日本政府的補助而盛況空前。
農產品加工業
日治時期農產加工業長期為臺灣工業之主體,各種農漁牧特產的產量豐盛,都促使臺灣食品加工業快速發展,除延續民間傳統的釀造、醃漬方式外,日人更引進新式食品加工技術,改良產品品質及生產、包裝形式。社會環境變化,不只促進本土特產之生產與製造,大量外來產品與文化的刺激,更使商品包裝呈現風格多樣面貌。當時臺灣主要農產品依序為米、甘蔗、蕃薯、茶、香蕉、落花生、鳳梨、黃麻。這些產品中除工業用的黃麻外,皆是民間日常生活之重要飲食產品,由於當時生鮮冷凍技術尚未運用,對於多餘農產品的保存、運銷,唯有依賴各種加工、再製方式處理,所以市面上出現了許多各地特色農產製品或地方名產,成為早期的重要伴手禮。
金融業
1897年(明治30年)3月日本國會通過台灣銀行法,11月成立臺灣銀行創立委員會,開始展開籌備臺灣銀行的工作。1899年(明治32年)3月日本政府修改《臺灣銀行法》,日本政府以100萬元為額度,認購臺灣銀行股份。同年6月,正式成立了「株式會社台灣銀行」,資金總額為500萬日圓,分別由日本政府、皇室、貴族認購股份,並於同年9月26日開始營業,29日發行一圓銀劵,12月25日發行5圓銀劵。直至日治時期結束之前,臺灣銀行一直受台灣總督府委託,於台灣發行地區性的流通貨幣-臺灣銀行券。為了台灣金融安定,台灣總督府除了設立台灣銀行外,之後還陸續設立彰化銀行、嘉義銀行、台灣商工銀行、新高銀行、華南銀行、勸業銀行等台灣支行。一般來說,這些機構也扮演了制止台灣通貨膨脹及促進社會發展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