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項羽

2014-01-01 6:19 am
請問司馬遷如何評論項羽的功過得失

回答 (4)

2014-01-01 7:01 am
✔ 最佳答案
西楚霸王─項羽為千古叱吒風雲之英雄,其一生充滿傳奇性及戲劇性,由司馬遷為他撰寫的〈項羽本紀〉就可得之,司馬遷對他極盡推崇,甚至為不是帝王的他寫下本紀,使他成為《史記》全書中最突出之人物。透過司馬遷的描寫,可以發現項羽個性上充滿著矛盾和衝突,以下歸納出項羽個性上可議之處:

殘暴凶狠、好殺成性
項羽第一個致命的弱點在於他殘暴的個性。也許是因為中國人酷愛和平的天性使然,但民心之所歸始終在於「仁」,而項羽的個性中存在著「好殺」的因子,可預見的是他走向的路是千古不變的法則─滅亡。

(一)阬殺降卒
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他的心態完全沒有嘗試作任何努力去安撫這些士卒。此外,也可以看出他目光短淺、短視近利的心理,他沒有想過倘若妥切地安撫這些降卒,對於軍隊的兵力將增強許多,或許急於消除反側的心使他無法作利害關係的權衡,而基於斬草除根的直接想法使他往往在打敗敵人之後,進行大規模屠殺,正是他失敗的最佳寫照。

(二)屠咸陽、殺子嬰、燒秦宮
《史記》描述了他進入咸陽的情形:「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由此可見,項羽殘暴的個性大家心知肚明,尤其在入咸陽後之所作所為果然與諸老將擔心的一樣,他大肆搜括、殺戮,令人不寒而慄。

(三)殺義帝
當初范增提議立義帝是為了能使反秦組織有個聚集的中心,然而,當初立義帝的想法並不是出自項梁及項羽的本意,因此義帝的存在對項羽而言猶如「芒刺在背」,果然,在急欲稱霸之驅使下,他首先必須消滅眼前最大的阻礙─義帝。而項羽原本就對義帝先遣劉邦入關之事耿耿於懷,於是心懷怨恨的項羽起了殺機,用計除掉義帝,犯下了為人臣最不可饒恕的「弒君之罪」。也為劉邦提供了號昭天下,討伐項羽的藉口 ,留下無窮後患。

從起兵到稱霸,項羽爭戰沙場幾乎無往不利,短短幾年間就達到了巔峰。年紀輕輕就鋒芒畢露造成他狂妄、不知收斂的個性。而「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的極端性格更使他往往只憑一己之喜惡行事。在他的世界中沒有所謂的灰色中間地帶,凡事沒有商量餘地。換句話說,這樣極端的性格逼得他最後選擇以自刎的方式結束生命。

《史記》中記載了一些項羽被圍困時所說的話: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直到最後依舊沒有想通自己為何會失敗,還怪罪老天爺不給他機會。

《史記》太史公曰: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司馬遷的這段話明白地點出項羽失敗的原因。

項羽性格中有著悲劇人物所無法抗拒的命運,因此,他剛愎自用、冥頑不靈,他堅持自己的人格尊嚴,執著於自己的人生,依自己的方式活著,這種固執往往容易在他遭遇苦難時,使他的身心受到極大的折磨,甚至失敗的命運。然而,若不能依自己希望的方式活下去,他是寧願犧牲生命也不願苟活,所以他選擇以自刎結束自己的生命,或許這就是項羽身為悲劇英雄的無奈。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2015-08-20 12:28 pm
失敗的原因
2014-01-05 2:05 am
長平之戰,秦坑趙卒40萬,清初,豫親王多鐸進行揚州三日,嘉定三屠,江南士卒百姓死亡亦以數十萬計.顯然性格夠狠,屠殺敵方並非特例.再來,鴻門宴中一念之仁.讓劉邦逃過死劫,其性格非無惻隱之餘地.只能說,亂世之中,最後生存者是非常難得的.劉邦平天下後,張良退隱,蕭何以貪汙求自保,韓信.英布.彭越遭剿滅或遭誅殺,又是如何?換個角度想,或許有不同結論.
2014-01-01 9:32 am
“本紀”無誤-項羽雖沒有稱帝,但從秦亡至漢起之間四、五年
他以西楚霸王之名號令天下,乃是當時實質國家領導人。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49:4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1231000016KK0434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