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AD01791932/o/20131231102651.jpg
1.試卷的首頁,要寫上舉人的三代姓名和籍貫年甲,所習本經、所司印記、試日入場講問,以禁止代冒者。到晚上未繳卷者,給蠟燭三隻。
2.文字中應迴避「御名」(姓名)、「廟號」(所謂廟號,是指古代帝王死後在大廟裏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和不許自序門第。
3.「彌封」「編號」,作三合字。
4.考試者用墨筆書寫,稱「墨卷」。
5.謄錄用硃筆書寫,稱「硃卷」。
清制度定科舉考試必須以四書五經命題,而士子的文章也有一定的格式。
考試的題型:
《四書》文
▪四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儒家經典的總稱,以四書命題的八股文稱為書藝或四書文。
▪清代鄉試和會試的第一場,都要考四書文三篇,考官命題,要按一定的順序和比例。
▪在三個題目中,論語、孟子必須各佔一題,另外一題大學、中庸可以任選。
▪以大學命題,順序在論語、孟子之前,以中庸命題,順序在論語、孟子之間。(大學→論語→孟子、論語→中庸→孟子)
▪三篇四書文對於考生的能否錄取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五經》文
▪五經是詩、書、易、禮記、春秋等五部儒家經典的總稱,以五經命題的八股文稱為經文或五經文。
▪清代鄉試和會試的第一場,都要考五經文各四題,考生專治一經。
▪乾隆時期改為按詩、書、易、禮記、春秋的順序,分年輪試畢後,即以五經出題並試。
八股文是一種嚴格注重行文格式應試文體。「股」,是「對偶」的意思。八股文要求用對偶句行文,每篇經義、書義文章,都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入手)、起股(起比)、出題、中股(中比)、後股(後比)、束股(束比)、落下(收結)十部分組成。
八股文的內容嚴格的限制,不許任意發揮自己的見解,須使用古人語氣,代聖賢立言,即按程、朱對儒家經典的解釋演繹成文。八股文是一種應試的文體,而明代科舉考試有嚴格的字數限制和時間限制,因此導致了八股文在字數上大致相同的局面。
1.破題:點破題目要意。
2.承題:承接破題,闡明題意。
3.起講:用簡單的字來概括全題。
4.入題:將文章引入正題。
5.出題:點名題目。
6.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段是文章中主要的部份,每段要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故稱八股文。
7.落下(收結):即文章的結尾。
2014-01-13 04:26:21 補充:
明清的科舉考試,專以《四書》、《五經》命題,考生所作的經義、書義之文,仿效自王安石所作經義的格式,代古人語氣而為之,文體使用對偶,內容沿襲程、朱舊說。「股」即對偶之意,因一篇文章中有四段,要求每段必須用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有八股,故稱「八股文」,另也稱「八比文」、「時文」或「制義」等,實為一種排比對偶的文體。這種文體,逐步發展成八股文。
2014-01-13 04:32:02 補充:
八股文的格式八股文有嚴格的固定格式,文章通常由「破題 、承題 、起講 、入題 、起股、出題 、中股、後股、束股 、落下(收結) 」十部分組成。
第一股叫做「破題」,這破題最簡單的兩句話,所謂一語破的,說破題目的意義。
第二股叫做「承題」,再用三兩句話,承前旨,以申明題意。
第三股叫「起講」,是說明這個題目的來由,所以又叫做「原起」。這前三股,普通都可用散文。
以下的四股,就非要排偶的句子不可了,因為這是全文的主體,又叫做「提比」或「前比」,是說明百姓足的現象,算是一段敘論。
第五股叫做「虛股」或稱「虛比」,是用兩句問話一轉。
2014-01-13 04:35:26 補充:
第六股叫做「中股」或稱「中比」,是由百姓足轉述到君孰與不足,這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
第七段叫做後股,一稱「大比」,是具體的舉例說明,把前段的中心思想加以闡釋。
最後的一股叫做「結束」或稱「大結」,是再用幾句散文,將全文作一個總結。
這種組織是符合中國古文常套的所謂「起、承、轉、結」 。八股文的字數,是有限制的。其字數的規定亦時有變遷,大約以幾百字為標準,不許太短亦不許太長。八股文一定要以四書命題,寫文章的人必須代聖人立言,就是站在聖人的立場,把四書裏的言語加以發揮,自然祇許說正面的話,不許說反面的話,於是把讀書人的思想,完全拘囿在這四書小小圈子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