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一位網友的慈悲開題!而有末學提問的因緣。
網友的問題大要:”是不是滅掉十二因緣的愛後身體就不會覺得痛?不會感到冷、熱?”。
末學認為若學會十二因緣(見緣起),許多的疑惑就都沒了。
首先要分清楚痛和苦(煩惱)的分別:痛就如該題Phoenix ( 研究生 3 級 ) 善知識在意見001所說的:
"身體的痛、冷與熱,都是人體的自然功能"。也就是我們的神經感覺系統。苦(煩惱):因不知這痛是有因有緣而生的,且執著於以往還沒痛時的舒適狀態,心起不甘,而生煩惱。
所以十二因緣的愛(身體愛、心起不甘)若不生,身體還是會覺得痛,還是會感覺到冷、熱,但後續的苦(煩惱)就沒了。
世尊教導我們十二因緣的集與滅,也就是四聖諦中的集諦與滅諦。我們凡夫因為學習現觀四聖諦(苦集滅道)而開智慧,而斷除煩惱(苦)。
如何學習現觀四聖諦(苦集滅道)開智慧,而斷除煩惱(苦)呢?答案是佛陀臨終時所說的”以四念處為住”,學習四念處,對身受心法念處熟悉了,才能夠現觀四聖諦(苦集滅道)而開智慧,而斷除煩惱(苦)。
世間有些在強調”不痛”、”忘我”、”超自然”等等,一般平常人親身體會不到的。我們都隨喜讚嘆,只要是對社會有利無害的,都隨喜讚嘆。就如印度佛陀在世時,有許多外道都能達到四禪八定,但他們都沒解脫,還有煩惱。為甚麼呢?因為他沒學習現觀四聖諦(苦集滅道),無法解脫煩惱。所以做為佛教徒,應以世尊教導我們的四聖諦(苦集滅道)為重點,如此才能做到自在沒煩惱的生活。
平常也有很多大善知識,會指導我們該如何觀想解決問題。這些指導很多都是非常正確的,或許指導我們的大善知識都已成就了,所以都是直指本心,見性成佛。對利根的大善知識,都讚嘆感恩。而像末學這般鈍根的,還是需要很好的次第,一步一腳印的走。
學習四念處是練習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念住於自己的身心(五蘊)。四念處(身、受、心、法),由身念處的第一階就開始學習觀察五蘊,剛開始時由觀察最易覺知的(身)起步。
身念處學習熟練了,您有時(應該說常常)會經驗初禪的體驗。
“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禪”,重點在於”有覺有觀”。”有覺有觀”又稱”有尋有伺”,也就是因選擇所緣(尋),而念住所緣(伺)。念住於所緣一段時間,您自然就”離欲、惡不善法”,而”離生喜樂”。
身念處初期大半只能在靜坐或經行中體驗初禪,後來對生活中的練習也熟練了,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有初禪的體驗,如此自己觀察的能力就加強了。
身念處學習更熟練了,您就開始練習對其它五(眼、耳、鼻、舌、意)根的練習。經由對其它五根的練習,您就較易達到”無覺無觀”,也就是比較沒有刻意的尋與伺,而能夠學習受念處(經由六根而生的感受都能覺知)。
“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重點在”無覺無觀”,也就是不是由”有尋有伺”而念住。此時的念住是任運的、隨順的,如此才會隨順觀、隨順覺。如此”離有覺有觀”保持一段時間,您自然就”內淨一心”,而”定生喜樂”。
學習受念處更熟練了,您就開始練習心念處,由於現觀四聖諦(苦集滅道)。您就會慢慢的累積智慧,有智慧的人才能”住正念正智”。
“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重點在”住正念正智”,也就是對您觀察得到的念頭,觀察其憂悲惱苦的過程。您剛開始還是由憂悲惱苦(苦)的觀察,而觀察集(甚麼念頭起,而引起甚麼觀念或習性,而至苦的過程)。觀察自己調伏煩惱,觀察自己斷煩惱,觀察自己超越煩惱,而生智慧。這一切都是由學習八正道的道諦,而親證的。只有這道跡,能夠現觀四聖諦(苦集滅道)而開智慧,才能斷除煩惱(苦)。能夠”住正念正智”,您自然就”身心受樂”,而體會”聖說及捨”的生活。
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用得到的,所以”初禪”、”二禪”、”三禪”、等只是生活中現象的狀態。尤其對初學者來說,能好好的觀察自己的身心是最重要的了。
末學認為若好好練習四念處,學會十二因緣(見緣起),許多的疑惑就都沒了。
感恩也期盼善知識的指導!
更新1:
註:"許多的疑惑就都沒了"與"疑惑就都沒了"是有差別的,請別誤會。 感恩!
更新2:
在意見013、014發表補充。
更新3:
在意見020發表補充。
更新4:
在意見022-026發表補充。
更新5:
感恩所有布施的善知識們! 由於您的贈點、回答、意見等讓大家受益。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