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按英文文法創出一套文法能幫助中小學生?

2013-12-28 12:56 am
在過往學中文,並沒有甚麼中文文法要學習的。
現在看到中小學生的中文習作,有些真令人感到摸不著頭腦。例如:

古文的「之」、「乎」、「者」、「也」要分詞性?

再細看孩子們的中文習作,我發現我要以我對英文文法的認識去摸索,才得到一些眉目。

中文和英文本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文,若要將現代的中文強行按英文文法創出一套文法,把中文,特別是古文硬套進去,能幫助中小學生學習中文嗎?還是適得其反?

除此以外,又有很多名詞是現在的中年人過往讀中文時是從未見過的,例如「通假」…,後來查書,才明白「通假」是指現時我們所用的某些字,在古文中可能出現多個不同的字,還說可能是古人寫了錯別字。(當真是這樣嗎?不可以是在古代文字不統一嗎?不可以是文字有所演變嗎?)

又有一些中文字的寫法,不知為何作了變更。例如:「慈」字的頭,變了兩短橫劃和而短豎,但又不是「草花頭」。小學課本的「慈」字就是那怪模樣。但不論是查現代的字典、辭典,不論是翻開書法碑帖、還是查六體書法字典,都和小學課本不一樣。

但遺憾的,是孩子不按書本那印刷的筆畫去寫,便算寫錯字,默書、測驗和考試要扣分!
若要中文科不是「死亡之卷」,是否需要作出檢討呢?

回答 (1)

2013-12-30 9:43 pm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700085/o/20131230133852.jpg
世界上並沒有兩種語言是相同的。每種語言都各有特色。在使用中文的時候,除了少數的名詞、動詞和形容詞外,去區分詞性並非常見。當你查字典的時候,並非如英文字典般,每個字都著明詞性。那是中文字的組成和特質和英文不一樣。中文也不能如英文一般加些字母(前綴或後綴)成為另一詞性。例如:comfort, comfortable 等。看到你這題目,便在網上尋找「中文詞性」,到了維基百科的網站。沒想到加個「的」或加個「地」竟成了後綴;而加「的」便成了形容詞、加「地」成了副詞!而一個詞語在中間加上「過」,例如「吃過了飯」的「過」字竟成了中綴。對我來說太新穎了!過往學古文,並沒有把「之」、「乎」、「者」、「也」分甚麼詞性,老師一邊讀、一邊講解其意思,我們就學會了。我拿了一篇古文嘗試去區分,很費氣力但仍難以全部分出來,這樣學古文真的很困難!要將「之」」、「乎」、「者」、「也」分詞性,就如將一件不稱身的盔甲穿在身上,實感到有點匪夷所思,為難了今天的辛辛學子。該怎麼說呢?這方法有點像希望認識一個人,但卻將那人進行解剖來看這人的眼、耳、口、鼻…但卻不去看整張臉。這樣,是認識這個人的好方法嗎?答案是明顯的。用這種解剖法去學中文,難以領略中文的神韻。文字是會變遷的,例如過往「分爭」現在寫作「紛爭」;「公布」現在寫作「公佈」等。這些不同的書寫方法,兩者都仍被使用,若說當中有人寫白字,豈不冤屈?問題中的「慈」字,請看上圖。

唐 柳公權所寫的是「慈」,而現代字典也作「慈」,真不明白為何小學不接受這個寫法。曾有朋友向學校反映,學校卻說是教育局指引…

相信「解鈴還需繫鈴人」!




收錄日期: 2021-04-20 14:40:1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1227000051KK0013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