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之際在胡漢交流、衝突與融匯相關疑問

2013-12-27 7:29 am
從民族史的角度來說,漢唐之際是一個在胡漢交流、衝突與融匯的過程當中所形塑的世界。試回答以下問題
(1)面對北面的匈奴以及南面的百越(或西南夷),秦漢帝國曾先後採取哪些處理方式?
(2)承第1 小題,何以進入四世紀之後,匈奴尚存並威脅漢人政權的存亡,但百越卻不復存在?
(3)我們可以運用哪些方法和知識來研究新疆出土神秘木乃伊的來歷?
(4)承第3 小題,在民族史與文化交流史方面,這些木乃伊的發現又給了我們哪些啟發?

回答 (1)

2014-01-03 7:13 am
✔ 最佳答案
(1)面對北面的匈奴以及南面的百越(或西南夷),秦漢帝國曾先後採取哪些處理方式?
1.修築萬里長城防禦
2.派兵北伐匈奴
3.設立行政機構對周邊民族進行直接統治,並將少數民族中的優秀分子吸收到國家各級管理機構中來。秦漢中央政府中設有“典客”,漢景帝時改為“大行令”,武帝改為“大鴻臚”,是專門管理周邊少數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
4.採取和親的政策。所謂和親就是以公主、宗室女,有時也以平民女子冒充而出嫁給少數民族首領為妻的一種政治聯姻方式,通過這種方式達到維持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的關係。

(2)承第1 小題,何以進入四世紀之後,匈奴尚存並威脅漢人政權的存亡,但百越卻不復存在?
百越族指華南越地的百越族原住民。百越在長期與其周圍特別是同漢族的不斷交往中,不僅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相互交流,而且在血統上彼此融合。越族同我國其他古民族一樣,不斷同其他民族相互融合。至東漢三國時,百越族已經逐漸消失。最後,百越族大部分混合與漢族之中,而一部分則發展為現今我國南方壯侗語族的一些少數民族。現在居住在中國南方屬壯侗語系和苗瑤語系的各個民族,不論是在語言上,或者是在文化習俗上,都與古代的百越族有一定程度的關係。此外,也有某些學者認為,堨現今中南半島的一些民族,比如說泰國的泰族,緬甸的撣族、越南的京族和芒族、甚至屬於南島民族的台灣原住民,也都和百越族有相當程度的密切關係。

(3)我們可以運用哪些方法和知識來研究新疆出土神秘木乃伊的來歷?
利用氣相層析及質譜儀這種現代分析化學對不同年代的木乃伊們進行研究,製作木乃伊是以大量的油、蜂蠟、松酯作為防腐的材料。科學家研究了13具西元前1985年﹙第12埃及王朝﹚到西元前30年﹙羅馬時代﹚的木乃伊,以追踪防腐劑種類的變遷。他們發現許多會風乾的油,且這種油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在使用時它是液體狀,過一段時間後就自行聚合、硬化。防腐物質似乎就是利用這些油 ​​作為密封劑,以避免水氣滲入。藉由這些防水的包覆,就能保護處在地面下的木乃伊免受潮濕侵襲。   

另外,他們也發現松酯、蜂蠟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研究發現了珍貴松酯的踪跡,雖然松酯大概也包含了一些精神上或宗教、文化上的重要性,但現在知道它能減緩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具有天然抗菌劑的功能,所以它最有可能作為防腐劑。而蜂蠟只出現在晚期的木乃伊身上,在它的抗菌能力被看中之時,它可能也更加頻繁被運用上,同時它也能做為密封劑。防腐劑混合塗料的變異能提供我們關於古埃及人經濟狀況的重要資訊,而隨時代變遷而異的防腐技術可能也可以反應出過去商隊路線的遷移。

(4)承第3 小題,在民族史與文化交流史方面,這些木乃伊的發現又給了我們哪些啟發?
1985年塔克拉瑪干發現的古墓和游牧民族的木乃伊,改寫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起始時間。在發現新疆木乃伊之前,學界一直認為,在公元以前,歐洲人不曾進入過中國。很多學者認為,塔克拉瑪干沙漠就像一道天然屏障,一直阻擋著歐洲人踏入中國境內。直到公元元年以後,歐洲人才踏上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的土地。但是,在1985年,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這項重大發現推翻了這一觀點。

這些在中國出土的木乃伊不像中國人,而像歐洲人。從面部和體格特徵判斷,新發現的木乃伊屬印歐人種,大約是4000年前的遺存。塔里木木乃伊似乎指出,首先在新疆定居的來自西方,從中亞,甚至更遠的地方來到這裡的居民,而不是來自擁有肥沃平原和河谷的中國內地的居民。最古老的木乃伊,例如樓蘭美女,已經有3,800年歷史。一些維吾爾族人抓住最古老的木乃伊多半來自西方的事實作為證據,宣稱新疆自古以來就屬於維吾爾族。學者普遍同意,維吾爾族是直到10世紀才從中亞移居至現在的新疆的。但是,令中國政府不安的是,木乃伊還能證明,新疆的移民的歷史要比中國官方的版本更久遠得多。

根據正史記載,漢朝張騫於公元前2世紀帶領軍隊遠征新疆。現在漢族人經常引用這段史實作為他們在歷史上對新疆擁有主權的證據。不過,這些木乃伊顯示,這裡人類的足跡其實可以上溯數千年,而且,幾乎肯定是來自西邊。無可爭論的,塔里木木乃伊是近現代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偉大的考古發現。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48: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1226000016KK0474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