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等歷史疑問

2013-12-27 7:27 am
在東西文化交流史上,絲綢之路受到很大的關注
(1)何謂絲綢之路?
(2)試舉兩例說明漢唐時代絲路上的佛教傳播活動。
(3)請任選兩個絲路上的綠洲城市,說明該城市的文化特色。
(4)試以泉州一帶出土的文物、遺跡為中心,說明宋元時代中國和西方透過海路進行貿易與宗教交流的概況。

回答 (3)

2013-12-27 7:54 pm
✔ 最佳答案
(1)何謂絲綢之路?
西元前114年到西元127年,中國於河間地區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線”所命名,後來史學家把溝通中西方的商路統稱絲綢之路。一般所稱絲路多指西漢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約於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發揮巨大作用的海路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宋初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

(2)試舉兩例說明漢唐時代絲路上的佛教傳播活動。
唐貞觀三年,玄奘法師西行取經取道著名的絲綢之路,它起始於古代中國的長安,跨越隴山山脈,穿過河西走廊,通過玉門關和陽關,抵達新疆,沿綠洲和帕米爾高原通過中亞、西亞和北非,最終抵達非洲和歐洲,是貫通東西方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也是整個古代中外經濟及文化交流的國際通道。

義淨三藏法師,唐齊州山莊人。義淨為了求經安法和瞻禮佛迦,故於玄裝死後第七年,赴印度求法。義淨所走的,與玄裝的陸路不同,而改為取道海路。於永昌元年回到廣州。得梵本《經律》近四百部,譯出六十八部二百八十九卷,對中國佛教的發展甚大,然而,自他以後出發的高僧,卻漸以取海路往返為主,反映出自唐高宗以後,中印海路交通漸形發達。即使取道陸路的僧人,也漸捨傳統的新疆,中亞通道,改採新開發的,較便捷的「西藏-尼泊爾道」。對於海上絲路的發展,明顯大有幫助。

(3)請任選兩個絲路上的綠洲城市,說明該城市的文化特色。
吐魯番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東西方文化融合地,遺存的古城、石窟寺、烽燧、 墓葬、岩畫等達200余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在新疆歷史博物館收藏的西漢到唐代,即絲綢之路昌盛的一千多年之間的文物,80%以上出自吐魯番。在吐魯番遺存下來的文獻,就有 2 4 種文字,是整個絲路沿線發現文字最多的地方。擁有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保存著世界上最大、最古老、最完整的生土建築城市和都市遺跡,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文化內涵,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其歷史文化的豐富性、自然景觀的獨特性、有效保護的現實性,這一切都是吐魯番市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優勢所在。

敦煌市為歷史文化名城,歷來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畫而聞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及陽關的所在地。舉世矚目的莫高窟則位於敦煌城區東南方向的鳴沙山上,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莫高窟俗稱「千佛洞」,開鑿於前秦,在以後的一千多年裡均有續建,直至元朝,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窟寺。

(4)試以泉州一帶出土的文物、遺跡為中心,說明宋元時代中國和西方透過海路進行貿易與宗教交流的概況。
古泉州地區是宋元時代,這裡出現許多燒製陶瓷的窯場。泉州地處福建南部,是中世紀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國際港口之一,因此,從文獻記載資料,調查發現遺物以及國外已有出土的標本看,完全可以證實這一地區出現的陶瓷窯場是為適應對外貿易而建立的。

根據記載,泉州自南朝以來便與海外有交通往來,到了宋代,由於泉州港海外交通的繼續發展,泉州地區一帶古陶瓷的外銷也有很大的發展。宋元製造海船的技術又有新的發展,從一九七四年在福建泉州發現的宋船殘骸,可知當時的海船就已經擁有載重、結構堅固的船體。宋代的商船比唐代還要巨大。宋代陶瓷的對外貿易,已是一項可圖厚利的買賣,因此,商人把陶瓷販運到東南亞各國去貿易的很多。宋代至南宋時期,海外貿易更加發展,與海外貿易發展俱來的是錢幣的嚴重外流,造成國內錢荒。宋政府為了防止錢幣流出海,規定凡外貨,不用金銀銅錢,而以絹帛、陶瓷為價代,由於這個措施的實行,而使陶瓷器更加大量地輸出和銷往到世界各國去。元代統一中國後,由於版圖廣闊,海運成為國家要政,海上交通和海洋貿易盛況空前,陶瓷外銷範圍更加擴大。當時的泉州港已凌駕於廣州港之上。

宋元時期,泉州港的國際貿易發展到鼎盛,它同時也是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這裡僑居著數以萬計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各國商人、傳教士、使者、旅遊家、貴族和平民。他們在這裡不僅獲得了豐厚的商業利益,也帶來了自己的宗教文化。於是,伊斯蘭教、景教、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猶太教,世界上幾大宗教幾乎都在這時傳入泉州。更重要的是,如此多的宗教匯聚在泉州,既沒有發生宗教戰爭,也不見有劇烈衝突,它們全都相安無事,和平共處。




2013-12-27 15:08:43 補充:
試舉兩例的題目舉的例都和我一樣
看來Ha Ha和我有心電感應喔
呵呵~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2014-10-18 2:31 p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oozoo09260.pixnet.net/blog
2013-12-27 9:27 pm
(1), (2) & (3)
http://www.chiculture.net/0126/html/a00/0126a00.html
(1)
  絲綢之路是指漢唐以來以中國首都為核心,向世界呈網狀分布的交通路線。因為中國的首都往往是中國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交流中心,中國東部的國家和地區如日本、朝鮮半島同樣也與這個網路聯繫在一起,而傳統的絲綢之路更多的是強調中國與西方國家和地區的往來。
  絲綢之路是溝通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交通路線,這路線在歷史的不同時期各有重點,概括地說,絲綢之路可以分為綠洲之路、草原之路、海上之路和西南高山之路。
(2)(i) 敦煌莫高窟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道,消息傳開後,東西往來的商旅行賈和地方世家紛紛捐錢在這裏修建佛窟。出門的,祈禱神靈保佑能平安回來;回來的,燒香感謝神靈的庇護。逐漸把這兒修成了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化藝術寶庫和佛教藝術畫廊。
莫高窟自樂僔和尚建窟之後,歷代興建不絕,共經歷了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個朝代。其後,隨著絲綢之路失去重要作用,莫高窟便逐漸荒廢。

(ii) 玄奘

  唐貞觀元年(627年),他從長安出發,經蘭州,到涼州(今武威)及敦煌,獨自一人冒險度過大戈壁,歷盡艱險終到達伊吾(今新疆哈密)。在高昌王麴文泰的資助下,他通過絲綢之路的傳統北道行進,終於到達印度,訪問了慕名已久、當時最大規模的佛教寺院那爛陀寺。他在印度停留多年,足跡遍及整個印度國境,佛教學問更是無人能及;他精通佛學全部經典,即經、律、論三種經藏,獲得了「三藏法師」的稱號,這是佛教的最高榮譽。

  玄奘應唐太宗的要求,根據自己的遊歷,寫下了《大唐西域記》,是記錄當時西域和絲綢之路的珍貴典籍。他的平生事蹟,則記錄在他弟子慧立、彥悰所寫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玄奘取經歷盡艱險,他的毅力和精神深深感動著後人,特別是根據他取經的故事寫成的《西遊記》更令他成為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
(3)(i) 樓蘭
  樓蘭是絲綢之路上的古國,西漢時為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從敦煌出發向西行,首當其衝就是樓蘭國。在漢朝與匈奴戰爭的歲月裡,樓蘭國是雙方必爭之地,不論是絲路剛剛開通之後,還是班超出使西域的時候,都是如此。樓蘭城則為其國都。後來樓蘭改名為鄯善國,首都也搬遷了。樓蘭國再不存在,樓蘭城也消失了,偌大的沙漠只剩下一片胡楊生生不息。
  近代西方各國紛紛派出探險家到中亞和中國新疆探險,瑞典人斯文赫定在一次偶然的探險活動中,在羅布泊的沙漠中重新發現了樓蘭城。英國人斯坦因在樓蘭進行了考古發掘,獲得了大量珍貴文物;他還在樓蘭附近的米蘭故城發掘到了有翼天使的佛教壁畫,證實當地受到了犍陀羅藝術的影響。
(ii) 高昌(吐魯藩)   高昌是古代名稱,位於現在新疆的吐魯番盆地。該地既與傳統絲路的北道相連,也與北部草原有道路相通。最早在西域十六國時,這裡只有車師國,後來為了與匈奴對抗,西漢在這裡屯墾駐軍,於是才有了高昌壁(軍事堡壘)。
  現在的吐魯番有兩個重要遺址,一是高昌故城,這就是高昌壁到高昌國國都的地方。二是交河故城遺址,這就是車師的首都。在匈奴後裔(北涼的殘餘政治勢力)建立王國的過程中,交河與高昌發生戰爭,並持續多年,最後車師王逃走,交河成為高昌國的一個郡。在唐朝,交河是西州屬下的一個縣。從上一個世紀初期開始,在高昌城附近的古墓中,陸續出土了一些晉唐時期的文書,被稱為「吐魯番出土文書」,以漢文為主,成為了解及研究當時歷史的重要資料。一門與「敦煌學」並稱的「吐魯番學」因而誕生。

(4)
http://www.chiculture.net/20205/html/b06/20205b06.html
  宋元時期,空前繁盛的泉州海外貿易推動了該地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對外的文化交流,大量僑民的定居和外來宗教的傳入、形式多樣的宗教寺院和宗教建築物的興修,給泉州增添了色彩斑斕的異國情調。
  今天,在歷史遺留下來的一些宗教建築和雕刻上,仍能看到多元文化交融的景象。譬如東塔須彌座束腰部分的39幅青石浮雕佛傳圖,取材源於佛經和古代印度民間的神話故事,雕工精致生動,極其珍貴。據《開元寺記》記載,東塔的第5層及合尖工程,是由前來泉州講經的印度僧天賜主持完成的。泉州東西塔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結晶。
  又譬如開元寺大雄寶殿後廊檐下的那兩根雕刻著印度教的神話故事的十六角形印度建寺石柱,以及砌在大雄寶殿前月台束腰部分的72方印度教獅身人面像浮雕,它們都是在明代重修開元寺的時候,被「移植」到佛教寺院的建築之中,成為多元文化交流的典型表現及證明。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20205/picture/pho00559.jpg
刻上了中、英文的基督教徒墓碑石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20205/picture/picn01052.jpg
至今仍被泉州百姓當作觀音崇拜的印度教舞王石刻


收錄日期: 2021-04-20 14:38: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1226000016KK0474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