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郵驛的發展

2013-12-26 3:40 am
1.驛站最初出現於哪一個朝代?
A. 商代 b. 唐代 c.宋代 d.明代

2.在驛站途中會設有交通站,它有甚麼用途?
a.用以更換馬匹 b. 用以更換馬車 c. 供休息與食宿 d. 以上三項皆是

3. 鴉片戰爭後,哪一個國家率先在我國設立郵局?(當時被稱之為客郵)
a. 美國 b. 曰本 c. 英國 d. 德國


4.哪一個朝代因鄭和下西洋而開辟了海上郵驛?
a. 漢代 b. 元代 c. 明代 d.清代

5.明朝創辦的「民信局」是為誰人傳遞信息的?
a.皇帝 b.大官 c.將軍 d.老百姓

6.我國的第一套航空郵票於何時發行?
a.1921年 b.1931年 c.1941年 d.1951年

回答 (1)

✔ 最佳答案
因字數所限, 詳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C%8B%E9%A9%9B%E7%AB%99%E5%8F%B2

夏、商、周[編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被發現有(壴女)與(亻壴)字,據悉是跟傳遞訊息有關的文字[1]。周朝設烽火台,並有郵驛傳遞軍報。漢朝每三十里置驛,由太尉執掌。秦、漢[編輯]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漢朝許慎著作說文解字:「郵者,境上傳書舍也」,「郵」即是傳送命令之站,古設「驛站」及「郵亭」,可用來傳遞信息,可說是郵局的前身。但傳統的郵驛僅用來傳達政令及軍情,民間通信無法利用,「官辦民享」的國家郵政,直至清光緒22年02月初7日(西元1896年3月20日)始奉准開辦民間傳遞業務;民間傳遞文書包裹貨物:鑣師、鏢局、保鑣唐朝[編輯]唐朝郵驛設置遍於全國,分為陸驛、水驛、水陸兼辦三種,驛站設有驛舍,全國有1639個驛站,驛務人員共2萬人[2],中央由兵部之駕部郎中管轄,節度使下設館驛巡官四人,各縣由縣令兼理驛事。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祿山范陽起兵,兩地相隔三千里,六日後即傳至京城,可見傳遞訊息之迅速。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有證:「長安回望繡城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穿州過府,要拚命運送楊貴妃的荔枝,郵驛站八百里加急: 每年殉職幾名的官差和累死幾匹驛館馬匹。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裡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道:「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裏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宋、遼、金朝[編輯]宋朝驛卒由兵卒擔任,規模不如唐朝。沈括《夢溪筆談》說:「驛傳舊有步、馬、急遞三等,急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軍興用之。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鑲金字,日行五百里」,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岳飛一日之內在前線接到的十二道金牌,即是朱漆金字牌。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係有銅鈴,在道上奔馳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另外還有鐘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信息驛站是遼朝繁重的徭役之一,《遼史·馬人望傳》記載:「民所甚患者,驛遞、馬牛、旗鼓、鄉正、廳隸、倉司之役,至破產不能給。」元朝[編輯]元朝疆域最為遼闊,為了維持龐大的帝國,於是強化了驛站制度,時稱站赤。馬可波羅所著《馬可波羅行記》記載:「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邁耳(mile),或三十邁耳,必有一驛。無人居之地,全無道路可通,此類驛站,亦必設立。……合全國驛站計之,備馬有三十萬匹,專門欽使之用。驛站大房有一萬餘所,皆設備妍麗,其華靡情形,使人難以筆述也」。《經世大典》記載中國境內有站赤1496處,藏區共設大驛站28處,小站約7至8處。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52:0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1225000051KK0014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