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統治台灣
回答 (5)
其實荷蘭人當時在台灣是靠鹿皮和糖→日本換白銀,再由日本運白銀到中國換絲綢回歐洲,
早期漢人移民其實是VOC由中國引進的外勞
到了1650年代中期,低價的孟加拉生絲取代了中國生絲,
荷蘭人貿易利潤大減,1650年代這三角貿易的船隻由26艘降到20艘,到1660年代末期只剩4艘,
如此在無利可圖情況下,1662年鄭成功攻下熱蘭遮堡,要奪回並不划算,自然選擇撤退。
若是單以軍力而言,荷蘭要奪回並不困難
2013-12-23 22:55:40 補充:
當時VOC在台灣是靠運鹿皮和糖到日本換白銀,再由日本運白銀到中國換取絲綢回歐洲銷售,這被稱之「內海貿易」(intra-Asian trade),而此一台日中航線稱之「遠東湖」(Far Eastern Lake)。在貿易頂峰的1641-1654年間,VOC在遠東海域內平均有26艘船行駛,單是台灣與日本間的航線,每年有9艘船隻往來航行;事實上大規模的漢人移民是正在此情況下由VOC引入的。但到了1650年代中期,孟加拉的生絲價格,從1651年每磅5.89佛洛林(florin),暴跌到1659年的每磅2.68佛洛林。相對地,中國絲的價格,從每磅2.38佛洛林漲到4.97佛洛林,如此一來中國生絲的巿場競爭力大減,利潤自然大幅縮水。遠東航線的利潤跟著下滑到30%左右。對VOC來說,如果利潤低於60%,就不值得再冒著海盜颶風等等航行的風險出海,於是遠東航線的船再進一步減為13艘,到了1660年代末期,更只剩4艘。當1661年鄭成功開始攻打熱蘭遮堡時,這條航線的價值已大不如前,VOC在衡量得失後,奪回台灣此一據點的效益顯然就不是那麼具吸引力。若是VOC真有意奪回,以鄭成功的裝備和兵力仍很難與之對抗的。
賴建誠《經濟史的趣味》
登陸成功、連戰皆捷的鄭成功,開始實施攻佔赤坎城計劃,派出“右武衛”週全斌、“中衛鎮”蕭拱辰、“宣毅後鎮”吳豪等部負責此事。
[略]
荷蘭人繼續玩弄花招,圖謀賴在台灣。5月3日,荷蘭使者秘書韋恩利普倫和檢察官伍德豪斯威爾,帶著通事小彼德爾來到鄭成功大營,提出願意支付一筆賠款給鄭成功,但鄭成功必須退出台灣;荷蘭人可以退出台灣,但必須繼續居住大員。鄭成功在領土和主權問題上沒有做交易,明確堅持要麼荷蘭人全部撤離台灣,要麼武力解決。荷蘭殖民當局見談判沒有成果,只得交出已經被圍得水泄不通的普羅文查城,以保在台灣的最後一個據點--熱蘭遮城。
[略]
佔領臺江、攻佔赤坎計劃實現後,鄭成功開始實施最後一項,即包圍熱蘭遮城。5月25日,鄭成功進攻熱蘭遮城失利,決定採取圍而不打戰術。荷蘭人插翅難逃,只有投降。
[略]
荷蘭殖民當局在重兵包圍下極不穩定,內部並沒有忘記爭權奪利。此時巴達維亞總裁莫斯契爾聽信前台灣艦隊指揮官韋德拉恩、前台灣總督費爾堡和卡薩的情報,認為揆一謊報軍情,管理不善,任命檢察官赫爾曼克林科接替揆一齣任台灣總督。克林科躊躇滿志帶著兩條戰艦上任時,見到的是臺江四週和大員附近都是中國軍隊的旗幟,熱蘭遮城已經被圍得水泄不通,如此接任豈不是接替揆一充當替死鬼嗎?嚇得他根本沒有上岸,就繞道日本回巴達維亞去了。投降在即,克林科當然不會充當替死鬼。
揆一終於等到增援部隊。8月中旬,東印度公司總裁莫斯契爾根據臺江5月海戰中逃走、在海上飄泊50余天才回巴達維亞的“瑪利亞號”提供的消息,確知台灣已有中國軍隊登陸,所以立即派出援兵。派出的增援艦隊到達臺江外海。艦隊由“庫克肯號”、“克登霍夫號”等12艘戰艦、725名士兵組成,雅科布考烏(Jacob Caeuw)任指揮官,副指揮官是當年鎮壓郭懷一起義、屠殺中國人的劊子手君士坦丁諾貝爾。這批侵略者趕來台灣,根本沒有把只有木帆船的中國軍隊放在眼裏。
荷軍出師不利,剛到臺江外海不久,遇到風暴,“約克號”當場沉沒,其餘艦隻開往澎湖避風。過了約20余天,這支艦隊在搶光了澎湖島上民眾僅有的糧食、家禽家畜後回到大員,登岸進入熱蘭遮城。兩軍會師,準備與鄭軍決一死戰。
休整多日後,9月16日,揆一和考烏決定兵分三路向中國軍隊進攻,希望一舉打退鄭軍防線。
三路進攻,三路敗北。北路軍由軍艦“庫克肯號”率領兩艘戰艦,直撲鹿耳嶼、北線尾,鄭成功部將左虎衛鎮陳衝迎戰。結果“庫克肯號”被燒燬,另外兩艘戰艦被擊傷向澎湖方向逃竄。後被澎湖守將陳璋、洪暄擒獲,成為鄭軍的戰利品。
臺江江面上的戰鬥也是如此。攻打臺江江面上鄭軍水師的是“克登霍夫號”戰艦領頭的7艘戰艦。迎戰的鄭成功部將陳澤把自己的指揮船作為誘餌,駛向淺水區,噸位遠大於鄭軍水師船隻的“克登霍夫號”求勝心切,不知是計,緊追不放,結果擱淺,被陳澤的副手宣毅前鎮副將林進坤身帶炸藥包攀登上艦將其炸毀。另外三艘當場投降,又成為鄭軍的戰利品。
第三路是大員城。荷蘭一艘戰艦衝進一鯤鯓附近的海面,與熱蘭遮城中的荷蘭守軍合擊進攻大員市區,也被包圍熱蘭遮城的鄭軍所打垮。
等待多日、一直在尋找殲敵戰機的鄭軍,收穫甚豐,擊沉荷蘭兩艘大型指揮艦及另外幾艘戰艦,繳獲3艘戰艦和俘虜艦長1人、士兵100多人;擊斃荷蘭艦長1人、尉官2人和士兵128人。收穫之大,超過登島初期的作戰。
三路出擊失利,荷蘭殖民當局的敗局已定,再無進攻的實力,內部也開始分裂。12月間,考烏借與福建清軍聯合攻取廈門為名,率領艦隊離去,不久帶著2艘逃回巴達維亞,增援行動全部失敗。
[略]
形勢對揆一更加不利,週邊城堡被攻克後,熱蘭遮城暴露在鄭軍的火力威脅之下。為加速敵人的失敗,鄭成功切斷城堡賴以生存的從東南山上流下來的泉水;同時,在烏特利支堡廢墟上架起6門火炮,轟擊熱蘭遮城。揆一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距離作出最後決定的時間越來越短。
殖民者當中也有覺悟者。在金廈海岸被陳永華俘獲的一位荷蘭船長拉迪斯,願意出面對揆一進行勸降。拉迪斯寫給揆一的勸降書,告知了卡烏已經逃走的消息,並稱讚鄭成功軍隊是仁義之師,提出只要投降就能確保生命財産安全。隨勸降信送給揆一的還有第二封信,這封信是一張只有簽名、沒有內容的白紙。揆一見到此信,頓時明白空白信的含義。它預示著荷蘭人如果拒絕投降,則將是一場無法估量的災難,揆一覺得作出最後決定的時間到了,中國人已不允許他這個外國總督繼續拖下去。
荷蘭殖民當局按照內部程式,于1662年1月27日召開“台灣評議會”決定命運。29名成員中只有4人反對議和,25人同意立即投降。
根據台灣評議會的決定,揆一的秘書韋恩利普倫和檢察官伍德豪斯威爾在會後立即來到鄭軍大營,交上議和書。9個月前他們二人來談判時拒絕了鄭成功提出的荷蘭人必須投降的建議,如今兵臨城下他們只有投降。
荷蘭在十六世紀後期(1580年)才從西班牙獨立出來,進入黃金發展年代,東方的經營重心是巴達維亞(印尼),但十七世紀中期(1652年)就與英國競爭海上貿易權利與英國開戰,當時荷蘭的強項是海上船隊,但第一次英荷戰爭時荷蘭戰敗,為了保護貿易利益,荷蘭的首號強敵是英國,要保有的東方領地重心是印尼,如果要在台灣投入大量的資源和軍力即使戰勝也不刺算,經過計算後才會放棄台灣。
地理大發現後,荷蘭人因貿易關係於1624年至1662年統治台灣,史稱荷治時期
1644年明朝滅亡之後鄭成功在閩粵一帶武裝抗清
後來礙於中原情勢不利,鄭成功決定以台灣作為抗清基地並攻打當時統治台灣的荷蘭據點
以下是節錄維基百科內容
1661年,國姓爺鄭成功在金門誓師,四月初二日(4月30日)抵鹿耳門。利用漲潮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以優勢兵力包圍普羅民遮城,並切斷荷軍水陸交通,普羅民遮城守將貓難實叮獻城投降。
四月初七日,鄭成功親率大軍對熱蘭遮城進行攻打。經派楊朝棟諭揆一投降無效後,即調集火砲朝城堡砲轟,然而在從大員市鎮朝城堡進攻時,卻遭荷軍居高臨下擊退。之後鄭軍即採取長期圍困,同時將多數部隊派往各地囤墾以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五月二十八日,荷蘭東印度公司得知台灣戰況後,決定派七百人、戰艦十艘赴台。七月初五日抵達。之後雙方稍有接觸,但均無較大戰事。至八月二十三日(9月16日),雙方再度海戰,鄭軍經一小時激戰,擊毀荷艦二艘、俘小艇三艘、殺敵百餘人,其餘荷艦逃往遠海。
閏十月,荷軍發動作最後一次攻擊,但仍寡不敵眾鄭成功遂於該月著手準備攻城計畫。
十二月初六日(1662年1月25日)鄭軍於鯤鯓半島發動總攻擊,荷蘭守軍被迫自行炸毀碉堡殘餘部分後撤退。此役徹底瓦解了熱蘭遮城內守軍的士氣,兩天後大員評議會決定議和談判。
大員長官揆一於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簽字於締和條約投降,至此,台灣台江領地,盡落明鄭之手。
收錄日期: 2021-04-20 14:36: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1222000015KK0434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