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曹操在中國歷史上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也是少數較受到爭議的角色,許子將說:「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雖然因為三國演義一書給他的形象太壞,導致民眾普遍對他的印象極差,但不可諱言地他的確是個很好的領袖。當然,他有許多方面的優點,也有不少極為顯著的缺點,但在做為領袖這點上,大致上可說算是很成功的。特別是在他的決策部份,算是做得非常好。
曹操在決策上所用的方法原則是眾議制,讓眾參謀(甚至有時武將也有)各抒己見,再由他自己從中擷取好的建議、方針來實行。看起來平平無奇,大家都是這樣做,但曹操能夠特別成功,主要在於幾個部份。
鎮得住異議
當決策會議進行時,難免有人會意見不同,若主持人(通常就是領導人)威望不足,不但壓不住場面,而且可能造成底下的人分裂成兩派甚至更多,對組織的危害會非常大。這點曹操做得很好,比方說郭嘉建議曹操輕兵兼道攻烏桓時,是受到許多人反對的,但曹操支持郭嘉的建議,並未見其他人因此感到忿恨不滿,當然更沒有分裂成兩派這種事發生。
深知各種意見的重要性
這點一樣可以拿郭嘉建議輕兵攻烏桓一事來說。說實在的,這個策略風險的確不低,曹操自己帶兵攻打的過程中是有深刻體會的,否則不會在半途想退兵。雖然此役是成功了,但曹操反而大賞之前進諫認為不要攻打烏桓比較好的眾參謀武將們,原因就是他知道這些不同意見並不是不對,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領導人有足夠的判斷能力
這部份曹操幾乎可說是三國領袖中最突出的,特別是在戰危之際。比方說,官渡大戰時,曹操軍與袁紹軍初次接戰前,曹軍士兵見袁軍兵勢龐大,不免軍心動搖。此時曹操便召開參謀會議,並正確地採納了荀攸建議的急戰提議。又例如官渡大戰雙方僵持不下,到後來曹軍開始缺糧,曹操有意退兵時,荀彧分析狀況即將有變,力阻曹操退兵,而曹操也能很正確地採納荀彧的建議,才能獲得後來的勝利。
把握時機
這部份不管是軍事的如官渡之戰、經濟的如屯田政策,抑或外交的如挾天子以令諸侯等等,只要曹操獲得正確策略,立刻就快馬加鞭去付諸實行,不至於因舉棋不定而喪失良機。
曹操的智囊團可以說是東漢末期各集團中最龐大,頂尖人物也最多的了。頂尖人物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劉曄,以及中途從劉備手上硬奪過來的徐庶等,數量之多,遠非其他集團可及。這除了因為曹操統一北方後,在人口、資源上都佔了過半優勢,但是曹操的決策並不是全然沒有問題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赤壁之戰。赤壁之戰不是曹操第一次打敗戰,但卻是曹操最該負責的一次敗戰,肇因全在於曹操因個人一意孤行導致整個戰略、戰術決策出現一連串的錯誤與失誤所致。這對曹操來說可算是血淋淋的一場震撼教育,此後曹操在決策上再也沒犯過相同的錯誤了。
郭嘉在為曹操分析攻打袁紹可獲勝的十個原因時,其中也說到了一項有關決策的部份:得策輒行。當然郭嘉的分析是全面性的,對決策方面無法詳細解析給曹操聽,但這可以很明顯地看得出來,在曹營首席謀士的眼裡,曹操在決策方面是遠勝於袁紹的。
跳離道德與正統爭議上對曹操的責難與偏見,我們其實可以在曹操身上學到不少決策(以及其他許多領導學方面)的優點。能成為三國時期最大勢力的領導者,自有其獨特之處,可別因為一時偏見,就把曹操的諸多優點忽略掉了!
曹操的故事見意見欄網址
2013-12-21 05:35:34 補充:
http://big5.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lddw/2007-11/08/content_9198698.htm
曹操生平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