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往學中文,並沒有甚麼中文文法要學習的。
現在看到中小學生的中文習作,有些真令人感到摸不著頭腦。例如:
古文的「之」、「乎」、「者」、「也」要分詞性?
再細看孩子們的中文習作,我發現我要以我對英文文法的認識去摸索,才得到一些眉目。
中文和英文本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文,若要將現代的中文強行按英文文法創出一套文法,把中文,特別是古文硬套進去,能幫助中小學生學習中文嗎?還是適得其反?
除此以外,又有很多名詞是現在的中年人過往讀中文時是從未見過的,例如「通假」…,後來查書,才明白「通假」是指現時我們所用的某些字,在古文中可能出現多個不同的字,還說可能是古人寫了錯別字。(當真是這樣嗎?不可以是在古代文字不統一嗎?不可以是文字有所演變嗎?)
又有一些中文字的寫法,不知為何作了變更。例如:「慈」字的頭,變了兩短橫劃和而短豎,但又不是「草花頭」。小學課本的「慈」字就是那怪模樣。但不論是查現代的字典、辭典,不論是翻開書法碑帖、還是查六體書法字典,都和小學課本不一樣。
但遺憾的,是孩子不按書本那印刷的筆畫去寫,便算寫錯字,默書、測驗和考試要扣分!
若要中文科不是「死亡之卷」,是否需要作出檢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