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china10k.com/trad/history/6/64/64g/64g01/64g0101.htm
文化大革命運動
由於「三面紅旗」的失誤,毛澤東被逼把經濟整頓和中央日常工作交由劉少奇、鄧小平等主持,自己則「退居二線」。但是毛澤東並不甘於大權旁落。當全國經濟狀況剛剛略有改善,毛澤東為了奪回失去的權力,消除黨內的反對派,立即在其妻江青及國防部長林彪等人的支持下,於1966年發動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首先從文藝批評著手,然後擴展為席捲全國的政治大鬥爭。
1965年11月,毛澤東授意姚文元發表〈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一文,揭開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通過《五.一六通知》,確定文化大革命對象是「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簡稱走資派)及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標誌文化大革命作為政治大革命正式開始。接著北京大學張貼第一張大字報,中央文化革命小組成立,清華附中建立紅衛兵,《人民日報》發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社論,電台廣播北京大學第一張大字報,於是文革烈火便燃遍全國。這場革命由毛澤東、林彪,以及江青等人組成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組領導,號召全國學生組織紅衛兵,在各地進行「破四舊、立四新」,向以劉少奇、鄧小平為首的各級「走資派」奪權。一時間,全國形成了對毛澤東的狂熱崇拜。其間更發生了全國性的批鬥、抄家及武鬥等暴力浪潮,造成大量人命、財物及珍貴文物的損失。
1968年,毛澤東等把國家主席劉少奇開除出黨(次年慘死於河南)。後來被毛澤東選定為接班人的林彪,企圖提前取代毛澤東。但他在1971年9月策動政變不成,倉促北逃,終於在外蒙古墜機身亡。此後,政權漸落在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等四人的手中,被稱為「四人幫」。
文化大革命期間,全國陷於大動亂中,國民經濟瀕於崩潰,人民生活困頓不堪。當時,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及後來復職的鄧小平等力圖整頓經濟,重新建立黨和政府的威信,但卻遭到猛烈的抨擊。周恩來自己也於1976年1月8日鬱鬱辭世。同年4月5日清明節時,數十萬民眾齊集天安門廣場,藉悼念周恩來抒發對文化大革命的不滿,毛澤東及江青等人下令鎮壓,是為「四五天安門事件」。到了9月9日,毛澤東也死去了,由華國鋒出任中共中央主席。他在10月6日聯合葉劍英、李先念等元老發動政變,逮捕江青等人,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終告結束。
http://china10k.com/trad/history/6/64/64j/64j20/64j2003.htm
文化大革命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文化大革命」時期在經濟上除了繼續重複急於求成、急於過渡的「左」傾錯誤外,還有幾點深刻的教訓。
主要由於十年動亂的破壞,也由於急於求成指導思想的影響,加上對世界大戰危險的嚴重估計而導致的「三線」建設規模過大和建設速度過快等原因,使我國國民經濟留下明顯的不良後果:
(一)工業同農業的比例關係和工業內部的結構嚴重失調。首先是農輕重的比例關係失調,過分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其次是原材料工業和加工工業比例失調,盲目發展加工業,忽視採掘工業和和原材料工業。再次是能源工業採掘(採儲)比例失調,接續能力不足。
(二)作為工業基礎設施的交通、郵電事業的發展,嚴重落後於工業發展的需要。
(三)經濟管理體制僵化。十年內亂中,由於強調備戰而把許多經濟權力下放給地方行政機關,未能擴大企業和各種經濟組織的權力,使整個國民經濟缺乏應有的活力,管理體制日益僵化。
(四)經濟效益全面下降。由於結構不合理,經濟體制僵化,加上動亂的干擾,規章制度被廢除,內地建設又從備戰出發,強調要靠山、分散、進洞,導致全社會經濟效益的下降。
(五)人民生水平下降。職工年均工資由於高積累而難以提高,相反卻由1965年的652元下降到1976年的605元,降低了7.5%,實際工資的下降更大。十年中,只有1971年調整過一次低收入職工的工資,調資面僅為28%。而農民的平均純收入,在十年中也基本上沒有增加,相當一部分貧困低產地區連溫飽的問題都未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