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諸子百家或三國演義其中一人 報告 20點

2013-12-14 2:39 am
如題 求他們的報告 其中一個就可以了
著作之主要內容 .應用於管理學的主要內容.心得感想
除了曹操 孔明 公孫龍 莊子 孔子 墨子 老子 孟子 關羽 韓非子 張飛 劉備 孫武
其他皆可 有相關網址也可以!!

回答 (3)

2013-12-14 8:39 am
✔ 最佳答案
《孫子兵法》是公認的"兵學經典",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孫武被後人尊崇為「兵聖」,除了其赫赫戰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給後人留下了不少珍貴的論兵、論政的篇章,其中尤以《孫子兵法》最著名。近現代以來,管理科學作為一門新興的重要學科發展起來,許多管理學家和企業家注意到《孫子兵法》包含著豐富的管理學思想,特別是管理哲學的思想。

《孫子兵法》(以下簡稱《孫子》)中的管理學思想,特別是管理哲學的思想作一初步的探索。該文認為,軍事活動就是通過計劃、組織、控制、激勵和指揮等環節來協調兵力、武器和後勤資源,以期更快、更好地取得勝利(達到預定目標)的過程。因此,軍事活動就包含著管理,就可以看作是一種管理活動。人類的一切活動當然都是有組織的活動,並且都是有目的的、自覺的活動,因此,都是管理的活動。各種特定的管理活動之間都有相通之處,故此,古代的行政管理、家族的管理等等,與今天的企業管理,也都會有相通之處,它們的經驗、理論對今天的管理學也會有借鑒的價值。

令必素行
孫子認為,治軍當嚴格各種法律和規章制度,軍令既出當嚴格執行,不可朝令夕改,因人而異。管理的關鍵在於將領是否始終嚴格執法。人們都想打造百年老店,為什麼有的如願以償,有的曇花一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是不是有一套嚴格的制度,而且更重要的在於是不是持之以恆地遵守這種制度。建立一套十分嚴格、健全的,實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強的管理制度,而且高度重視整個管理過程,在實際執行中敢於在“嚴”字上下功夫。

文武兼施
聰明的將領既要善於以法治軍,也要善於以情帶兵。所以,孫子主張文武兼施,恩威並用。將領的恩惠和信義深得人心,能夠凝聚廣大官兵。如果不施任何恩惠或沒有展現任何誠信,便大行懲罰,勢必難以使部下心悅誠服,關鍵時刻也就難以調動起來他們拼死效力的積極性。所以,孫子告誡將領們要“視卒如愛子”。

相反,如果一味講究恩惠和信義,而不能嚴格執法,那麼關鍵時刻也可能同樣指揮不動嬌慣了的士兵。孫子的治軍智慧就在於他準確地抓住了治理軍隊的核心矛盾, 歷史上曾經與孫子齊名的吳起應當說是深諳此道的。他一方面強調軍令嚴明,使三軍服威。另一方面,又要求將帥愛護土卒,與士卒同甘共苦。吳起這種文武兼施的做法深得人心,部隊官兵都樂於服從他的管理和指揮,作戰勇敢,所向無敵。

練兵與精兵
企業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競爭關鍵又是能力的競爭,但要使培訓真正有效管用,在這方面西門子公司的一些做法與孫子的思想暗合,為我們提供了不少啟示:

首先是重視培訓,投入大量資金。西門子每年將占利潤1/5左右的經費用於員工培訓,而且培訓基地裝配的都是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我國企業的當務之急是轉變觀念,切實加大培訓投入。

其次,培訓要有針對性,與公司實際工作緊密聯繫。西門子有針對新員工的“第一職業培訓”,有儲備管理人員的精英大學生培訓,有專為現在和潛在的管理人員準備的五級管理教程,有各種員工再培訓計畫,他們的設置本身就是很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而且,其培訓內容也是以企業發展為目標,根據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來設定的,員工通過學習,最終要達到能夠解決企業實際問題和提高為企業服務的目的。

“賞罰孰明”
千百年來,賞罰成為國君將帥激勵官兵衝鋒陷陣的主要手段,大體有如下幾種途徑:

一是主張賞小罰大。主張“以誅大為威”,要敢於懲罰那些權貴,才能樹立權威;“以賞小為明”,要獎賞到那些地位低下的士卒,才能顯示出公正嚴明。

二是提倡不徇私情。正如明太祖朱元璋的主張:“賞罰者至公之道也,賞當人心,則眾勸於善,罰當人心,則眾懲於惡。善為政者不以賞私親,不以罰私怨。”(《明太祖寶訓》)一句話,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三是注重信賞明罰。韓非子認為,“賞譽薄而謾者,下不用也;賞譽厚而信者,下輕死”(《韓非子•內儲說上》)。只有做到這些,才能“治必由之”。

四是強調賞不逾時,罰不遷列。《司馬法》中有一句經典名言:“賞不逾時,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罰不遷列,欲民速睹為不善之害也。”讓兵士在第一時間、第一地點看到功罪的利與害。

孫子的治軍思想深刻而系統,值得我們深入發掘,創造性地在當代企業管理中運用。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現代企業家們如果善於從中取其精華,得其神韻,把飽含制勝智慧的古代兵法與充滿時代精神的現代企業經營理念有機地結合起來,並在工作實踐中靈活地運用,無疑將有益於提高企業管理水準。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2013-12-15 4:58 am
周敦頤
著作《太極圖說》
《太極圖說》全文如下: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太極圖說》為宋儒周敦頤先生一生的代表作,全文雖僅僅二百五十二字,卻言簡意賅地將天地奧祕盡洩其中。故朱熹特將之從《通書》中選錄出,列於《近思錄》一書中六百二十二條之首。


  儘管《周氏太極圖》的來源說法不一,然顧名思義《太極圖說》是周氏對《太極圖》作的一番解說。宋代名儒度正曾為周敦頤作年譜,文中肯定《太極圖》及《太極圖說》均為周氏所作,並為其歷程著墨一番:


  先生稟生知之異質,加以汲汲于學,故一時老師宿儒、專門名家,一藝一能有過于人、有聞于世者,無不訪問,然其所至,皆天造自得,所謂不由師傳,默契道體者,是為得之。……今觀《太極圖說》精妙微密,與《易大傳》相類,蓋非為此圖者不能為此說,非為此說者不能為此圖,義理混然,出于一人之手,絕非前人創圖,後人從而為之說也。


 

感想: 綜觀全文及對照全圖,令人贊歎周氏之聰明睿智,窮究宇宙,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的道理盡在此。而傳統的《太極圖》均只有一圓,而《周氏太極圖》則將之一圓演化成一系列的圖,層次分明,猶如解剖透視圖一般,格外清晰,妙不可言。
參考: 網路統整
2013-12-14 3:38 am
同學

知識+禁止問作業或報告,也禁止我們幫忙寫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49:3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1213000015KK0376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