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中國山水文學的繁榮肇基於古代文人的山水審美觀:他們審視山水的焦點不在山水而在人生,其宗旨是透過自然美景凝神探索冥契自然之道的人生真諦。古人所詠的山水自由,具有豐富的層次和深刻的意蘊:
第一,山水自由表現為主宰自我行止的人身自由。 封建文士內受事君報國、建功榮親之類人生價值觀的鞭策,外受三綱五常、禮教官法的節轄,連時間也無法自由支配,哪怕暫免世事俗務,也會產生“又得浮生半日閒” 的興奮與慶幸;如果有幸遊覽山川,更會觸景生情,油然產生歸隱逍遙之念,一旦激流勇退,更是全身心沉醉於自由自在的閒散生活。
第二,山水自由表現為指點江山、談古論今的思想自由。在連“腹誹”都可入罪的封建專制下,文人難有思想言論的自由,但人既然掌握了較多較高的文化知識,必然也就同時擁有了評斷是非曲直的能力與衝動。 在思想統制磐石下掙扎的封建文人,最終找到了借觀景攬勝以申訴獨立見解的曲折方式,這樣,既將骨鯁之言一吐為快,又藉吟賞煙霞為保護色,努力躲避文網迫害。
第三,山水自由表現為歸真返樸的精神自由。 高賢達士步入山林,猶如赤子回歸大自然母親的懷抱,頓覺碧水澄心,白雲寧神,掙脫名韁利索的羈束,升臻無憂無慮、無拘無束、無物無我的精神境界。 古典詩詞中漁翁形象之所以層出不窮,就因為它已成為寄寓文人自由精神的典型象徵。
第四,山水自由表現為自我人格得以獨立發展的個性自由。 人類發展的最終結果必然導致所有社會成員的個性充分自由的發展,而封建專制卻要扼殺人的個性,封建文人只有從社會復歸自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人格的尊嚴、獨立與自由。
山水流派與發展
山水之遊與山水文學相伴隨而生,至六朝隨著文化思潮的演變又有了新的變化,六朝是一個分裂動蕩的時代,也是繼戰國之後的又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王弼體道貴無的審美觀,首先影響到六朝士人的自然美觀念,它促使人們用新的審美眼光來觀賞山水之美,將山水自然美看作“道”的顯現,這就促成了山水詩文的興起與發展。六朝的山水賞會,標誌著人們對自然美的自由欣賞,由於山水賞會的興起,促成了山水文學的產生和發展。
山水詩文萌芽於先秦,發展成熟於六朝。 從先秦開始,山水景物在詩文句或篇中多次出現,但完整的山水詩卻出現在六朝。 對山水自覺的審美追求始於魏晉,六朝山水文學主要是山水詩和山水賦。山水賦寫山水景物,多為作者遊覽山水之後感作或記述之作,筆下的山川景物富有情韻,給人美感。晉宋以來的山水詩賦最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山水詩人謝靈運。 在謝靈運之前,山水詩文雖已出現,但或是作寄託比興之用,或是為談玄理,並非純正。 至謝靈運方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山水詩賦。 他以其卓絕的才能和豐厚的成就引領了當時和以後的山水詩賦創作的潮流。
盛唐時期社會安定,經濟富庶,以隱求仕的“終南捷徑”成爲時尚。而道教的歸樸返真,佛教的淨心明性的崇尚,社會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樸歸真的追求和佛家禪宗的淨心明性的境界,爲詩歌提供了文化及審美心理的基准。文人的隱逸情懷也與山水田園詩的形成有緊密的關係,但此際並非爲隱而隱,而是釀成了一種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獨立的文化心態和崇尚自然的審美趣味。此外,晉宋以來的田園詩、山水詩的創作,也無疑提供了藝術上的借鑒。
另一方面,一些詩人在政治上曾有過建功立業的抱負,但最終因仕途受挫或不滿現實,而半官半隱,漫游山水,甚至辭官歸里,躬耕田園。由於他們大都擁有田莊,具備漫游隱居的經濟基礎,所有這些都爲進行山水田園詩的創作創造了條件。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韋應物、柳宗元等,均以反映田園生活、描繪山水景物爲主。
他們繼承晉、宋以來陶淵明、謝靈運、謝朓等人的田園詩、山水詩的創作傳統,形成了具有共同題材内容和相近藝術風格的詩歌流派。他們的詩歌以描繪自然山水和田園風光,表現返樸歸真、怡情養性的趣,抒寫隱逸生活的閑情逸致。當中又以王維成就最高,他是詩人,又是畫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於李杜之外,别樹一格,對後世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