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與《春秋》

2013-12-09 11:04 pm
請問王安石為何要「黜《春秋》之書,不使列於學官,至細目為『斷爛朝報』。」?

甚麼是『斷爛朝報』?

煩請賜教!

回答 (2)

2013-12-09 11:29 pm
✔ 最佳答案
甚麼是『斷爛朝報』?
斷爛:形容陳腐雜亂;朝報:古代傳抄皇帝詔令和官員奏章之類的檔。指陳舊、殘缺,沒有參考價值的歷史記載。
出處《宋史•王安石傳》:“黜《春秋》之書,不使列於學官,至戲目為斷爛朝報。”王安石 以《春秋》多殘缺,而解經者每遇疑難之處,即指為闕文,故雲。斷爛,殘缺不全。朝報,政府的公告。《宋史•王安石傳》:“先儒傳注,一切廢不用。黜《春秋》之書,不使列於學官,至戲目為斷爛朝報。”明沉德符《野獲編補遺•列朝•今上史學》:“宋朝大儒如王荊公,以《春秋》為斷爛朝報,不列六經。”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三章二:“《春秋》的文句雖是簡短,前人竟有譏之為‘斷爛朝報’者,但在文字的技術及史事的編排上,比起《尚書》來,都有明顯的進步。” 《春秋》真的是“斷爛朝報”?  大凡大家看不起《春秋》的原因,都是後人以歷史待他的原故,於是乎有“斷爛朝報”之說,這話非常地妙。但知《春秋》不是以記事為本分,則它之為斷爛朝報不是它的致命傷。這句絕妙好詞,被梁任公改為“流水帳簿”,便極其俗氣而又錯了。一、《春秋》像朝報而不像帳簿;二、流水帳簿只是未加整理之賬,並非斷爛之賬。斷爛之帳簿乃是上海新聞大家張東蓀先生所辦《時事新報》的時評,或有或無,全憑高興,沒有人敢以這樣的方法寫流水帳的。“史”之成一觀念,是很後來的。章實齋說六經皆史,實在是把後來的名詞,後來的觀念,加到古人的物事上而齊之,等於說“六經皆理學”一樣的不通。且中國人于史的觀念從來未十分客觀過。司馬氏班氏都是自比於孔子而作經。即司馬君實也是重在“資治”上。鄭夾漈也是要去貫天人的。嚴格說來,恐怕客觀的歷史家要從顧頡剛算起罷。其所以有魯之記載,容或用為當時貴族社會中一種倫理的設用,本來已有點筆削,而孔子或孔子後世借原文自寄其筆削褒貶,也是自然。我們終不能說《春秋》是絕對客觀。或者因為當時書寫的材料尚很缺乏,或者因為忌諱,所以成了《春秋》這麼一種怪文體,而不得不成一目錄,但提醒其下之微言大義而已。這類事正很近人情。魯史紀年必不始於隱公,亦必不終於哀公,而《春秋》卻始於東遷的平王,被弑的隱公,終於獲麟或孔丘卒,其式自成一個終始。故如以朝報言,則誠哉其斷爛了,如以一個倫理原則之施作言,乃有頭有尾的。
《孟子》的敘《詩》和《春秋》雖然是“不科學的”,但這話雖錯而甚有注意的價值。從來有許多錯話是值得注意的。把詩和倫理混為一談,孔子時已成習慣了。孔子到孟子百多年,照這方面“進化”,不免到了“《詩》亡《春秋》作”之說。孟子說:“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矣。”頭一句頗可注意。以狹義論,《春秋》中齊桓晉文事甚少。以廣義論,齊桓晉文之事為霸者之爭伐會盟,未嘗不可說《春秋》之“事則齊桓晉文”。孔子或孔子後人做了一部書,以齊桓晉文之事為題目,其道理可想。又“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矣。”翻作現在的話,就是說,雖然以歷史為材料,而我用來但為倫理法則之施用場。
《春 秋》大不類孟子的工具。如孟子那些“於傳有之”的秘書,湯之囿,文王之囿,舜之老弟,禹之小兒,都隨時為他使喚。只有這《春秋》,大有些不得不談,談卻於他無益的樣子。如謂《春秋》絕殺君,孟子卻油油然發他那“誅一夫”、“如寇仇”、“則易位”的議論。如謂“《春秋》道名分”,則《孟子》日日談王齊。《春秋》之事則齊桓晉文,而《孟子》則謂“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這些不合拍都顯出這些話裡自己的作用甚少,所以更有資助參考的價值。
參考: 網路相關資料查詢
2013-12-20 7:43 am
還是要去 http://aaashops。com 品質不錯,老婆很喜歡。
倸創咳俔划呏佰冮


收錄日期: 2021-04-30 01:16: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1209000015KK0260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