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納粹德國統治下的德國人,普遍傾向支持希特勒?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首先就第一點,當時納粹統治下的德國人為何會支持希特勒?這一點應該要從當時的時空背景說起,1929年10月華爾街股市暴跌,金融界崩潰,正式開啟了長達四年的全球經濟大蕭條。當時德國的小企業、小商家大量倒閉,中間階級面臨破產威脅。因此,自1930年起,中間階級強烈地要求改變現狀,希望建立一個有利於自身利益的新政府。
加上一戰以後《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這也使得德國的人民空前團結,造就納粹集團有上台的機會。
希特勒究竟創造了怎樣的經濟奇蹟從而收穫了民眾如此狂熱的支持?數據顯示,希特勒上台4年後,德國GDP增長102%,國民收入增加了一倍,人均收入僅次於英國和美國,失業人員由600萬降為不足4萬,失業率由30%降為1.3%;同時完成了全國高速公路網的建設,重整了重工業基礎體系,還裝備了一支現代化軍隊。德國由最高的赤字和最高的失業率、實際上已經瀕臨破產邊緣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創造了經濟復興的奇蹟。國力的迅猛增強,大大提升了德國人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歸屬理念。
且自希特勒上台後,目標打著否定"凡爾賽條約"以及對外擴張,以此增加自己的勢力,以及滿足自己的野心。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人民不想信戰敗的結果,他們都希望德國再一次復興起來,對外抗張。因此,全國都有一種對外侵略之野心。因此,希特拉得到德國人的支持,使他能夠否定凡爾賽條約與擴張領土,德國人民狂熱地支持希特勒發動這樣的一場侵略戰爭。
第二點,德國這個民族,怎麼會做出屠殺六百萬猶太人這樣的離奇大惡?我想德國人的反猶太主義信念才是大屠殺的根本原因。事實上歐洲長期存在反猶主義,只是在一戰後的德國,這種反猶情緒,由於各種原因達到頂峰,主要還是因為德國在一戰的失敗。
德國一戰後經濟蕭條、政治動盪的現況,反而滋生了日耳曼民族優秀、是主宰世界的民族、非日耳曼民族腐朽、可以被踐踏、奴役的強烈的種族主義思想。加上希特勒他認定德國的失敗是猶太人和馬克思主義這“無形的敵人”導致的。“德國並沒有在戰場上被打敗,它是背後中了國內賣國賊的暗箭”。總之,德國的分裂、被戰敗等,刺激了德國的思想家們用日耳曼種族優越來喚醒日耳曼民族,使德意志成為一塊種族主義的肥田沃土,它不但成為一種社會潮流,而且,任何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樹,都非得是一個反猶主義者不可。希特勒將反猶的思想演變為實踐上的種族鬥爭,認為種族鬥爭是人類發展的主要動力。
由於歐洲人排斥猶太人,所以猶太人除了從事金融業以外很少從事別的職業,造就了很多有錢放高利貸的職業債主,他們和當地人民的經濟矛盾很大。希特勒登位後,發現自己的政權的經濟基礎大部分掌握在猶太人手裡。基於一戰後的現狀,希特勒德國對猶太人的大規模屠殺只不過是歷來排猶主義最集中的一次體現,是最成功的一次國內矛盾轉移的實現。搶占猶太財產獲得的收益,佔二戰前幾年德國財政收入的9%。這些收益流向德國普通人的口袋。換句話說,希特勒就是靠著掠奪來的猶太財富,踏著猶太人的鮮血實現了經濟起飛。
綜上可見,迫害猶太人,不是單一因素的產物,而是個人、社會、歷史、現實多方面因素綜合的結果。吸取歷史的教訓,從多方面入手加以防範,歷史的悲劇才不致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