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瓜分風潮對於中國的影響:
(1)清政府為償還對日賠款和“贖遼”費用,大借外債。列強爭做中國的債主,擴大了在中國的侵略權益,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2)搶奪鐵路修築權。列強紛紛搶奪中國路權,通過修築鐵路,直接控制了中國鐵路交通大動脈,便於從軍事上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從經濟上掠奪中國的財富,其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
(3)建立廠礦企業。通過開辦廠礦企業,大量掠奪中國資源,佔領中國市場,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4)列強強佔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是列強掠奪中國的高峰,中國面臨著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
(5)破壞中國的管治威信。由於政府有責任保護外國人的安全,因而經常被指無能及偏袒外國人,威信因而下降。而民眾為了自求多福,多自發組成地下團體。而這些團體多以宗教來維繫及吸納群眾。中國政府未能有效地疏導民眾的不滿情緒(威信的喪失) 官員雖惹不起洋人,但卻暗中縱容、默許扶植民間的反洋人勢力,制止排外運動不力,甚至刻意激起非理性的反洋情緒以轉移民眾的視線。同時又不積極回應外國人的交涉要求,造成義和團事件爆發。
(6)促成戊戌變法的展開。然而影響守舊派的利益過大而引發反彈,由於維持103天就結束,被稱為「百日維新」。
美國“門戶開放政策”對中國的正面影響:
(1)門戶開放政策保護中國的經濟利益
中國由此收回了在《南京條約》中部分地出讓給英國決定中國進出口稅率的權利以及給英國的最惠國特權。為了遵守這個政策,美國在內的法國等其他國家也必須放棄與中國政府共同協商關稅的權利。由此,中國就在列強中完全收回了失去的關稅自主權。此外,使所有國家都遵守中國政府制定的關稅率,並且把關稅繳到中國關稅部門手中,由此保證了中國的關稅收入。
(2)美國制約歐洲列強,“以夷制夷”
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要求各國一律平等條件與中國貿易往來,從而消除了這些國家在中國貿易問題上各自為政、瓜分中國的先決條件,客觀上起到的正是列強之間相互制衡,即所謂“以夷制夷”的作用。
(3)中國再度被瓜分命運
甲午戰爭後,在列強企圖瓜分中國時,美國如果不提出這個政策,中國主權就要破碎分裂,不能保持完整。日俄戰爭後,美國斡旋議和,在“門戶開放”原則下,向兩國提出撤退滿洲駐兵的要求;實際上維護了中國領土的完整。在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時,美國聲明,如果條件對中國領土的完整和'門戶開放主義'有害者,美國'一律不承認'。”
(4)免受戰禍
列強因門戶開放政策,達到一致對華態度,令列強在歐洲的衝突並未波及東亞,中國免受第一次世界大戰之禍。
美國“門戶開放政策”對中國的負面影響:
(1)勢力平均
經過門戶開放宣言,列強在華得到平等發展的機會,美國自此亦加入列強在華的活動,商品大量流入,中國的工商業,再一次大受打擊。
(2)美國在中日戰爭前,已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美國要想在中國取得經濟利益,就要打入已經劃分了的勢力範圍,就要設法阻止日本在華勢力的膨脹,這就需要保持中國的“門戶開放” ,使美國也能自由進出;就要求機會均等,美國也能參加。美國在“門戶開放”宣言中所要求平等享受的權利,本身就是以不平等地位享受在中國的特權。從此,美國作為一個大國,有了它獨立的對華政策,而不再追隨和附和其他國家,充當次要的角色,從此,美國更積極、更活躍地參加帝國主義大國在中國的角逐。
(3)日俄戰爭後,美國政府奔走日俄議和,也是怕日本獨占滿洲,在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美國藉口利益均霑要求在中國設立工廠。日俄軍隊退出滿洲,將該區行政權歸還中國以後,美國曾經提出日美共同管理和經營南滿鐵路,主張滿洲鐵路歸國際銀行團管理和建設。所有這些不是為了中國,而是為了削弱日本勢力,增強美國的地位。
如果美國以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為己任,在巴黎和會上,當中國代表提出修改不平等條約、歸還租界地等,就應給以最大援助,而無須等到華盛頓會議時才給中國一些利益。如果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是以維護中國主權領土完整為目的,那麼當中國革命發展到南京時,美國為什麼要開砲轟擊南京?很明顯“門戶開放”背面刻著“分一杯羹”幾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