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AA00569074/o/20131125013420.jpg
首先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東吳稱猇亭之戰)主要原因是想奪回荊州,非為關羽復仇 ,最多只是附帶或藉口。關羽死於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劉備出兵於章武元年(建安二十六年)七月,兩者相隔一年半,黃花菜都涼了,何來報仇之說。而關羽死後劉備作的第一件事也非出兵而是稱帝,建安二十六年四月劉備改年號(即不服正朔)章武,稱帝。 !
關羽與劉備雖然感情深厚但畢竟是君臣關係(非義兄弟,義兄弟之說為小說家之筆)。劉備是政治家,城府權謀皆當代一流,已經說過很多次,他是個狠角色,婦人之仁只是世人對他的誤解。他如果是如此膚淺之人,又豈會三度丟下妻小跑路?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原因有四 一.荊州必須奪回 荊州為戰略要地,亦為諸葛亮《隆中對》中的重要進軍路線。賦稅錢糧人口的貢獻,也不在話下。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荊州是劉備集團老巢,劉備集團的骨幹除了元老宿將之外就是荊州士 。
二.不能說的秘密 政治是現實的,口號吹的再響亮,利益還是最重要。表面上曹魏集團是國賊,但不好對付 。柿子挑軟的吃,吳蜀聯盟其實各懷鬼胎,雙方都不約而同將目標指向對方希望藉由軍事行動狀大自己。所以當趙雲諸葛亮等勸劉備時,劉備有苦不能言(知心之人法正此時已經亡故),不能說的秘密只好假藉替關羽報仇的理由來為其軍事行動正名 。 三.最後才是替關羽報仇 ,而這個目標又不與上述兩主因違背。但不是主因 而是付帶及加強劉備決心跟行動的合理性!
四.還有個小原因,劉備得益州後把劉璋遷到荊州,孫權得荊州後也得到了劉璋,並公開宣稱益州牧還是劉璋非劉備,想以此做政治號召 劉備荊州已失,你孫權還想搞我益州,還不跳腳,但不久劉璋就病逝了,不然這上面還有的吵。
二十四年....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卒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于臨沮。《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 》
章武元年夏四月,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擔之南。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吳氏,子禪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為魯王,理為梁王。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 》
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AA00569074/o/20131125013459.jpg
小生這就為您解釋
不帶諸葛亮的原因有四
一.劉備終其一生不曾把諸葛亮當參謀長使用 ,而是把孔明定位為行政院長。劉備所有的對外戰役隨行的參謀有龐統有法正甚至黃權,就是不曾帶過諸葛亮。諸葛亮的角色就是座鎮後方足兵足糧如蕭何事。
二.同上如蕭何事。何況此時益州新定,還在草創階段,又發動此一重大戰役,的確需要孔明座鎮後方與調度後勤 ,而那也正是孔明的最大專長。
三.諸葛亮反戰 (此為最大主因,趙雲亦因此未隨行)再結合一.二.兩點。打益州時孔明贊成,都尚不得隨行,何況此時反對劉備出兵!
四.軍事(謀略)非孔明之長,排除外交內政人事等建議。凡有關於軍事的建議,諸葛亮被劉備駁回的機率高的嚇人。劉備又怎麼肯帶上一個老是答非所問或是跟自己唱反調甚至專出餿主意的參謀長?
帶上諸葛亮就不會輸了吧 答 :還是必敗 原因很多,而且關乎國力。即使劉備不敗於夷陵。東吳的戰略縱深還是很長(何況早有準備,孫權早料到此戰,向魏稱臣,遷都武昌。劉備則是匆忙稱帝,倉促出兵。)而雖然是未發生的事但難保魏吳不會再聯手,或是曹魏在漢中方面開戰線背後捅刀子。 劉備唯一獲勝的機會是,曹魏也打東吳 。劉瞱就曾向曹丕建議出兵東吳,備攻其邊垂(荊州),我攻其心臟(江東)則東吳必亡。只要東吳亡了,蜀漢也死定了,可惜曹丕未採納。
傅子注引 曄對曰:「...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 。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 》
另外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將領缺乏,謀臣不足 。此時四將(關張馬黃)僅剩馬超,而馬超又要威壓羌氐。與魏延(漢中)駐防西北防線。即使算上小說中的五虎將,還有個趙雲,而趙雲又因為反戰未隨行。拿什麼打??什麼比雞腿??謀士龐統法正 皆已不在,即使又算上小說中的神人孔明 。又因為各種原因未隨行,劉備乾脆兼任參謀長 (黃權也有參謀角色但比重並不大)同上,你拿什麼陰人??如何防止被陰???反觀東吳兵精將足。
何況劉備在將帥之道不如東吳主帥陸遜 (此時尚未改名,叫陸議)
報告完畢!選擇答案沒有一定的標準,但關乎品味,咱可都是有品味的人。 請選正確答案不要穿紅底褲!
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AA00569074/o/20131125013528.jpg
參考資料:《三國志》《資治通鑑》《三國史話》最多就是枝微末節的爭議,那關乎個人解讀或立場喜好,但大致上就是如此無法顛倒黑白!
2013-11-25 10:45:29 補充:
報仇之說兩者相隔一年半,
再怎麼衝動也該冷靜了
還況劉備身為Leader從來都是公事及皇圖霸業優先考慮(老婆都能丟下何況已死的關羽)
孫權提早作準備,
將總部從建業遷到武昌就是為這場預料中的大戰準備
指揮總部距戰場較近,
在動員及其它軍政配合反應時間都要比劉備快多了
另一個準備是向曹丕稱臣,
減少一個敵人,
專心對付劉備
曹丕之所以不採用劉瞱的建建議,
其中就有東吳已經稱臣,
伸手不打笑臉人的原因(或說心理戰術,人情壓力)
由此可看出孫權也不是簡單的人物
2013-11-25 10:50:39 補充:
劉備入川後制度及內政上,
諸葛亮都是最重要的核心,
此時不可能離開益州,
劉備稱帝後任命諸葛亮為丞相(但不開府)更是內政的主導力量!
加上參謀上劉備或許從未考慮過諸葛亮,他沒有急智及軍事修養,太不適合戰場!
至於支持劉備軍事行動的聲音,
倒不是讀懂劉備,
而是他們早養成,
劉備想幹什麼就跟著幹什麼的思維習慣!
法正太早死亡可惜! 一切都是命!
其它還有很多枝微末節需要請再補充!
2013-11-25 10:54:28 補充:
感謝
匿名♂ 好友 鼓勵 ~
這些大家大多知道,只是不一定有看到問題及有時間發言~
剛好看到了就說說書~
偶出門企惹....81
2013-11-25 11:47:17 補充:
張兄說的是阿,還是張兄講到重點處~感謝幫忙補充!!!
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
諸葛亮的真正卓越處,正是在這些容易被忽略內政上
這才是[ 沉默的王牌 ]
打戰很大部份,打的還是,經濟錢糧吶
個人也認為蕭何之功為三傑之首
好鋼就該用在刀刃
不管入川,漢中之戰,夷陵之戰,劉備放心將後背託付的人始終是孔明,也沒人能作的比他出色
又怎麼可能捨大就小,把他帶上戰場
其實這應該才是未帶孔明的最大主因,只因個人覺得又因曾經反對用兵,使得這層原因更加沉重
過份在亮的軍事才能上打轉有些見笑了~ 呵呵
2013-11-27 20:31:18 補充:
格格大大(揮手~ 安安喔
哇~沒想到大大滴風格 也屬於這派滴 (阿~翻譯能力怎麼好像給他變差惹)
一百粒 老大 係項阿 那麼好康喔
早餐要吃啦 不過有時候睡得晚了 就當早午餐囉 ^ ^
晚安喔 ♪ ♫
2013-11-27 20:34:21 補充:
大師~謝謝
嗯嗯(我標上不開府僅是就與劉禪時代區別)
是阿~您說的真透徹
醬~我以後就能注意到以前不夠深入去瞭解的地方了
晚安
2013-11-27 20:38:37 補充:
個人是覺得所謂[ 謀臣不足 ]
參謀並非只是整天嗑瓜子 想到點子才獻策
參謀作業應該是有包括一些
幕僚作業 戰場調配 差勤調度 後勤等等
即便一些幕參人員與之前都一樣 但劉備等在 調動上及熟稔度
應該不及法正等
再加上將領也不夠熟稔
致使此結果
2013-11-27 20:39:50 補充:
另外東吳方面的準備充足的確是另一原因
才能等待致勝之機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