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鄭時期是怎樣結束的

2013-11-24 3:15 am
明鄭時期,也就是鄭氏時代,我們知道 最有名的就是鄭成功,可是後來,明鄭時期,是怎樣結束的?
難道是被大清打敗?
(請簡單回答)
更新1:

是鄭成功的子孫-鄭克塽投降而結束的。

回答 (4)

2013-11-25 1:56 am
✔ 最佳答案
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2086/7358/708360.html

康熙初年的政治形勢
康熙幼年即位,他所繼承的是一個飽經戰火、經濟凋零、國弱民貧、群雄逐鹿、四分五裂的國家基業。
  康熙逐漸成年,首先擒拿鰲拜,奪取權力,消除了朝廷內部的隱憂,隨即集中力量對付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南方三藩,經過八年苦戰,平定了吳三桂等三藩叛亂,趁著告捷余威,再次把注意力轉向台灣。康熙統一台灣是戰爭與談判交替使用的復雜過程,是力量、智慧與爭取人心的長期斗爭。
  與台灣又戰又談
康熙元年(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驅逐荷蘭侵略者,不久即病逝,內部發生爭訌。清朝乘機派使者,企圖說服鄭成功之子鄭經歸降清朝。鄭經為了減輕壓力,與清朝談判,交出南明皇帝賜給的敕書、印璽。清朝要求台灣人眾遷回內地,剃發易服,鄭經不允,談判未成。康熙二年(1663年),清朝出兵攻打鄭氏據守在大陸上的最后一個據點廈門,鄭經戰敗,退出廈門,逃奔台灣。清朝乘勝派舟師出征台灣,在海上突遇台風,船只沉沒,無功而返。
  當時兩岸雖武裝對峙,但又都有一定的和平愿望。清王朝三藩未除,經濟不穩,無力用兵海上。而台灣鄭氏,土地初辟,人口甚少,生產落后,經濟困難,急需大陸的糧食和物資供應。且鄭部大多是福建人,離家日久,思戀鄉土,私下渡海來歸者絡繹不絕。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派總兵孔元章,赴台灣議撫,答應鄭經如歸順,可封“八閩王”,鄭經猶豫不決,后以“和議之策不可久,先王之志不可墜”(《海紀輯要》),拒絕清朝的招撫。康熙親政后,邢部尚書明珠奉旨入福建,主持和議,派知府慕天顏入台,宣示招撫之意。清廷做了重大讓步,允許鄭氏封藩,世守台灣。鄭經則提出:“苟能照朝鮮事例,不削發,稱臣納貢,尊事大之意,則可矣”(江日升《台灣外記》)。康熙答復:“若鄭經留戀台灣,不思拋棄,亦可任從其便。至于比朝鮮不剃發,愿進貢投誠之說,不便允從。朝鮮系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明清史料丁編》第三本)。康熙不愿台灣成為獨立于中國之外的國家,故談判破裂。
  此后發生三藩之亂,中原戰火彌漫。鄭經乘機與吳三桂、耿精忠勾結,占領廈門與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各地。轉戰數年,吳三桂失敗,鄭經孤軍難支,又退回台灣。清朝再一次爭取談判,鄭經再次要求“請照琉球、高麗外國之例”,而康熙堅決不同意,雙方各持自己的立場談判又無結果。
  決策選將
不久,鄭經病逝,其子鄭克嗣位。清廷討論如何解決台灣問題,反對武力攻取台灣的人很多。康熙排除了眾多反對意見,決定采取“剿撫并用”的方針,“底定海疆”。
  台灣地處大海中,波濤萬頃,作戰需賴水師,滿族將士嫻習馬步,而不習水戰,必須另選將帥,訓練士卒。李光地、福建總督姚啟聖推荐施琅可當此重任。
  施琅,福建晉江人,有勇略。早年為鄭芝龍(編者注:鄭芝龍為鄭成功之父)部下,后隨芝龍降清。鄭成功將其父子兄侄一門殺害,結下深仇。施琅在福建與鄭氏作戰多年,了解台灣情況,熟悉水師機宜及海上風濤之變幻。他一貫主張攻取台灣,但因曾是鄭氏部屬、清廷并不信任他,把他安置在北京居住,投閑十三年。
  康熙決定起用施琅,授福建水師提督。福建總督姚啟聖只管后勤供應,與施琅和衷共濟,保証了施琅出征的糧食和物資供應。
  戰斗與善后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兵兩萬余人,乘戰船二百余艘出征。鄭克則派勇敢善戰的劉國軒守澎湖,所率兵將戰船與施琅相當。兩軍展開激戰,歷時七晝夜。施琅右眼負傷,游擊蘭理中炮“腹破腸流出,為掬而納諸腹,持匹練縛其創。理呼殺賊,麾兵進”(《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一﹒蘭理傳)。澎湖大戰,鄭軍大敗。清軍擊沉敵船159艘,鄭軍死傷12000人,浮尸遍海,劉國軒僅率31艘船逃回台灣。
  澎湖戰敗,鄭克等極為恐慌。施琅進行政治爭取工作,對被俘的台灣兵將,優禮相待,賞給銀米。800名傷殘者醫治之后,釋放回台,令他們宣示招撫之意,台灣民眾“莫不解體歸心,唯恐(編者注:今作惟恐)王師之不早來”(阮錫《海上見聞錄》)。鄭氏已無抵抗能力,于7月27日向清軍奉表納降,呈交延平王金印和戶口土地冊籍。康熙接受投降,優待鄭氏,稱:“爾等從前抗違之罪,全行赦免。仍從優敘錄。”(《清聖祖實錄》卷一百一十一)。鄭氏人眾俱得妥善安置。台灣遂告統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始設台灣府與台灣、鳳山、諸羅三縣,隸屬福建省,在台澎分別駐兵1萬人,設官治理、筑城戍守,台灣寶島得以統一于清朝政府之下。
  (摘自《炎黃春秋》)
2013-12-02 7:21 am
還是要去 http://aaashops。com 品質不錯,老婆很喜歡。
似俾
2013-11-24 4:32 am
鄭成功來台幾年後就過世了,他的兒子鄭經反攻清朝反而失敗,鄭經後來也死了,後來施琅攻來,其子鄭克塽便投降,結束了明鄭時期。
2013-11-24 3:37 am
1661年,鄭成功率兵渡海攻打大員,次年,逼使荷蘭人投降,在台灣建立了第一個漢人政權。鄭成功占領台灣短短六個月,鄭成功就病逝於台灣,享年39歲。鄭經繼位之後,這時明朝的桂王已遭清軍殺害, 鄭經繼續使用桂王的紀元(永曆),但實質上已形成獨立的王國,後世亦稱鄭經主政後的明鄭政權為「東寧王國」。

鄭經在台灣的獨立經營,已經使得東寧王國逐漸發展出一個局面。可惜,原本沒有「西意」的鄭經,在台灣獨立發展了十年之後,心中那股故國情懷卻又開始蠢蠢欲動了。他藉著「三藩之役」的機會,發動了一次反攻大陸的戰爭,使得十年來好不容易在台灣累積的績業,在這場歷時六年的征戰中耗損殆盡。

1680年2月鄭經反攻大陸徹底失敗,再度退守台灣。同年7月,他所倚重的陳永華去世。翌年(1681),39歲的鄭經去世。東寧王朝又陷入一場腥風血雨的權力鬥爭。原本被鄭經立為「監國」,準備繼位的養子鄭克(土臧)被殺,由12歲的鄭克塽即位,幕後實由其岳父馮錫範掌權。東寧大權落入外戚馮錫範與劉國軒之手,因此馮錫範立其婿鄭克塽(元子)為王,民心從此渙散,東寧國亦從此一蹶不振。

面對這個紛亂的東寧王國,清朝終於決定採武力解決。1683年6月,原為鄭成功部下,後來投降清國的施琅﹐奉清國政府之命﹐率二萬多名的清兵及三百餘艘的戰船,先進攻澎湖,展開一場激戰。東寧王國的將領戰死41名,155名投降;士兵4800多人投降,戰艦一百餘艘沈沒。守將劉國軒逃回台南。

與眾臣商議後,鄭克塽選擇了劉國軒的建議,呈降表予清。鄭克塽降清不久,明國寧靖王朱術桂便自殺、施琅入台納降。自此,東寧亡國。從1661年(永曆十五年)4月鄭成功入台到鄭克塽1683年(永曆三十七年)9月降清為止,鄭氏計在南台灣經營共23年。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收錄日期: 2021-04-20 14:34:4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1123000015KK0271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