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彌衡是東漢末年的名士,雖才華橫溢,卻狂傲不羈,摯友孔融愛惜其才華,不計較他的無禮與輕慢,還多次上書向曹操推薦禰衡。而他卻不齒曹操之為人,禰衡的自戀表現在《三國演義》中有精彩的描寫:曹操最器重的謀士荀攸、郭嘉,武將張遼、許褚等,都被禰衡貶得一文不值,嘲笑他們都是酒囊衣架庸碌可笑之輩。《禰衡別傳》記載,曹操本想把傲慢無禮的禰衡殺掉,但考慮到自己寬容人才的名聲,就派人把他扯上馬,“兩騎扶送至南陽”,禰衡至此投身到了劉表的帳下。
劉表讓禰衡掌管文書,“文章言議,非衡不定”,荊州官府的文件材料,都要請禰衡過目審定。可算的上器重與信賴。但沒多久,禰衡便依舊我行我素,目空一切。 劉表本就心胸狹窄,自然不能容忍禰衡的放肆和無禮,劉表的手下都進言殺死狂妄的禰衡,但劉表不願背此罵名,就把禰衡打發到江夏太守禰衡來到江夏,黃祖對他也是很優待,讓他起草文件。但禰衡秉性不改,依舊恃才傲逸,鋒芒畢露。最後被黃祖所殺,時值建安元年,禰衡僅二十六歲。
關於歷史上的街亭之失,司馬懿奔襲孟達成功後,奉魏主曹睿之命,率領二十萬大軍抵禦蜀軍。他綜觀全局,決定避開祁山蜀軍主力,直取控扼漢中咽喉的街亭,而當諸葛亮得知司馬懿領兵出關時,也立即判定:「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街亭的得失如此重要,守將的選擇便成了關鍵問題。
當諸葛亮詢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時,參軍馬謖自告奮勇,應聲而出。首先 ,諸葛亮強調街亭直接關係到北伐成敗和蜀軍安危,「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並指出街亭「守之極難」。而馬謖卻滿不在乎,說什麼:「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其次,諸葛亮鄭重提醒馬謖:「司馬懿非等閒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馬謖卻不把強敵放在眼裏,聲稱:「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再次,諸葛亮以「軍中無戲言」來告誡馬謖,馬謖卻仍然頭腦發脹,以 「願立軍令狀」來擔保必勝。這番話,突出了馬謖驕傲自大、輕敵疏狂的形象。
由於馬謖過去曾出過一些好主意,贏得了諸葛亮的器重,這次又自信必勝,諸葛亮便把鎮守街亭的重任交給了他,並撥「平生謹慎」的王平相助,可嘆的是,驕矜自用的馬謖卻完全違背了諸葛亮的「節度」。他一到街亭便譏笑諸葛亮「 多心」,認為魏軍不會來。接著,他又撇開諸葛亮「下寨必當要道之處」的指示,硬要紮營於山上。王平再三勸告,指出魏軍若包圍蜀寨,斷絕汲水之道,蜀軍將不戰自亂,他卻固執己見,甚至用「丞相諸事尚問於我」這類大話壓人。王平苦諫無效,只好分走五千兵到山西下寨。馬謖如此自行其是,目空一切,這就決定了他丟失街亭、兵敗被斬的結局。
拿破侖是法國人的驕傲,也是法國歷史的悲哀。他大小征戰百餘次,大多攻無不破,戰無不勝。他曾被譽為有史以來的常勝將軍。最得意時,他曾説:“在我的字典當中是沒有‘不’字的。”但拿破侖一生的悲劇也在於他這個“不”字。
拿破侖在早年的生活,讓他相信自己勝過相信上帝,這為他後來發展到自戀埋下了禍根。1799年11月9日,拿破侖發動了霧月政變,解散了共和國的督政府,把權力交給自己為首的三位臨時執政。在這當中,拿破侖相信鐵的意志和鐵的手腕。拿破侖在法國的崛起,極大地震撼了歐洲各國的王室。1800年英、俄、奧等國組成反法同盟與拿破侖決戰。拿破侖親率兵,擊敗了奧軍,讓沙皇保羅一世退出了反法同盟,英國陷入孤立,最後承認了拿破侖在歐洲佔領的疆土。一系列勝利使拿破侖在國內的聲望升到了極點。他被推舉為法蘭西共和國終身執政。
1804年12月2日,拿破侖在巴黎聖母院舉行加冕盛典。當教皇庇護七世拿起皇冠準備戴在拿破侖頭上時,他突然接過皇冠自己戴在頭上,又將另一頂皇冠戴在約瑟芬頭上。拿破侖這一舉止震驚了所有與席的王公大臣。拿破侖視上帝如僕人,在加冕時自戴皇冠,打破君權神授的傳説!
拿破侖的野心膨脹使他不滿足於登上法國皇帝的寶座,他想讓全歐洲服從法蘭西的意志。為了進一步征服歐洲,拿破侖于1812年6月御駕親徵,率六十萬大軍去征討俄羅斯,他堅信戰爭會在本年內結束。結果卻大大出乎拿破侖的意料,他的六十萬大軍被俄軍瓦解,只率兩萬七千殘兵敗將退回巴黎。拿破侖征戰俄羅斯大敗而歸,敲響了他的喪鐘。
1813年,俄、英、普、奧、瑞典等國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半年多的交戰,拿破侖大軍終於走到了盡頭。1814年4月6日,在眾叛親離、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拿破侖終於簽署了退位詔書,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爾巴島。之後一年,他潛回巴黎,再登皇位,與聯軍作戰。但這不過是英雄末路之舉, 只留下“滑鐵盧”的敗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