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AF03138005/o/20131123210358.jpg
第四章、施與受:實踐愛心與慈悲最實際的方法
慈悲是最奇妙和珍貴的德行,當我們談及慈悲時,注意到慈悲與仁愛是人性的本質就很令人振奮。有時我與一些相信人性本惡和侵略性的朋友辯論,我的論點是,經過研究,人類的體質和奉行溫順平和和生活方式的哺乳類十分接近。有時我會半開玩笑的說,我的雙手是用來擁抱的,而不是攻擊別人。倘若我們的雙手主要是用來攻擊,那麼就無須美麗的手指,因為張開手指,拳擊手就無法有力打擊,所以攻擊時,人們必須握拳相向。因此我認為我們身體的基本構造就是創造慈悲或仁愛的人性。
我們再來觀察一下人際關係。婚姻和受孕非常重要。我在前面提及,婚姻不該是盲戀或瘋狂式戀愛的結局,它應該建基於彼此的認知,瞭解你們兩人適合共同生活。婚姻不是暫時的滿足,而是某種責任感,真愛才是婚姻的基礎。
一個孩子的孕育也應該在道德或心理平和的態度中進行。根據科學家的形容,當胎兒在母親子宮裏時,母親安祥的心情對胎兒有極正面的影響。若是母親的心理狀態是負面的,比如她很沮喪或生氣,那麼對胎兒的健全發展非常有害。有個科學家曾告訴我,胎兒出生後的頭幾個禮拜最為重要,因為那段時期,嬰兒的頭腦正在發育,在此時,母親的撫摸或某個扮演母親角色的人的觸摸便極具關鍵性。這正顯示即使嬰兒還不能辨識誰是誰,仍然需要另一個人的愛護,沒有了愛,會損害腦的正常發展。
胎兒出生後,母親的第一個舉動便是哺乳,若是母親對孩子缺乏愛或愛憐的感覺,母乳就流不出來。但是母親以溫暖的愛心哺育子女,雖然她有病痛,母乳仍是源源不絕,這種態度如同珍寶。進而言之,從另一方面來看,假使嬰兒缺乏對母親親密的感覺,他就沒辦法吸奶。可見雙方的親愛是多麼奇妙的事,而這正是生命孕育之始。
依此類推,教育也是如此。我的經驗是,我們從老師學習課程,老師不僅要懂得傳道,還要對學生付出愛心,知識才會深入內心。若跟從另一種類型的老師學習則不會事倍功半,儘管你可能被迫學習或者是害怕老師,卻不見得能吸收知識,所以教育成果存乎老師的愛心而定。
同樣的,當我們上醫院時,不論醫生的醫術如何,若是醫生表示真正的感覺和深刻的關切,或是笑容滿面,我們就會覺得很舒服。若是醫生表情冷漠,即使他是個醫術精湛的專家,我們也會懷疑和緊張,這就是人性。
最後,我們可以省視我們的人生。我們年幼時、年老時都需要旁人大量的愛;而在中年之際,我們總覺得自己是萬能的,別人的關懷則不足為道。不過我認為在這個階段,深刻的愛還是非常重要。當人住在大城市裏仍然感覺孤獨,並不是他們缺乏同伴,而是他們缺乏他人的關愛,結果他們的精神陷於苦悶。另一方面,在充滿關懷的環境裏成長的人,在身、心、行為各方面,都會有比較正面和穩定的發展;在缺乏愛的環境裏長大的孩子,通常會有比較負面的態度,這也是明顯人性。而且早先我也提到,人體是傾向心境平和,任何煩擾對健康都有不利的影響。換言之,我們的健康結構是適合於仁愛的氛圍。因此我們有慈悲的能力,唯一的癥結在於我們是否發掘並利用它。
我的解說的基本目的是在顯示人類有慈悲的本性,而且這是可以發揮的良能。我們必須更進一步瞭解慈悲的含義。不同的哲學和傳統對愛與慈悲各有特異的闡釋。某些基督徒朋友相信,如果沒有神的恩典就無從發揮愛,換句話說,需要信仰來發揮愛與慈悲。佛教徒的解說則是:真正的慈悲根植於明確接受或承認他人都想追求快樂,並有權利克服磨難之上。個人基於此種體認,發展出利他的關懷精神,而不計較是否得到回報,這便是慈悲。
你對朋友的愛和慈悲在許多例子下,實際上是一種執著的愛戀。這種感覺並不是體悟眾生去苦求樂的平等權利。取而代之的,是基於“我的”東西,“我的朋友”或對“我”有好處的事物的概念,這就是執著的愛戀。因此,當某個人對你的態度改變了,人的親密感便立刻消失。然而借由利他的精神,你可以培養某種關懷,而不計較他人的態度如何,你付出愛與慈悲,只因為他是芸芸眾生的一員,有克服痛苦的權利。無論他保持中立或變成你的敵人,都不應改變愛心,這就是主要的不同點。真正的慈悲更為健康,它是無偏見而且根植於理性,相反的,執著的愛戀是狹隘而且偏私的。
事實上,真正的慈悲和眷戀是互相抵觸的。根據佛教徒的修行,要培養真正的慈悲,首先要練習平等心和安靜心的打坐,隔離與自己關係密切的人,然後你必須去除對敵人的惡意,應視眾生平等。有了這個基礎,你才可逐漸培養出對眾生的慈悲心。此外,真正的慈悲心並不是憐憫或覺得他人低你一等,甚至有了慈悲心反而更珍視他人甚於自己。
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AF03138005/o/2013112321055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