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白血球是人們對白細胞的一種通俗說法,它是無色、有核的細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白細胞不是一個均一的細胞群,而是有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三種類型。粒細胞因其胞質內具有嗜色顆粒而得名,根據顆粒染色性質不同又分為中性、嗜酸性和嗜鹼性粒細胞。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細胞數量為(4.0~10.0)×109/L,其中中性粒細胞占50%~70%,嗜酸性粒細胞占0.5%~5%,嗜鹼性粒細胞占0%~1%,單核細胞占3%~8%,淋巴細胞占20%~40%。
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AB06217086/o/20131121232541.jpg
簡單來說,白血球的功用是保護身體,是人體的防禦機構,故通常被稱為免疫細胞。白血病的防禦能力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表現出來: 1.吞噬作用中性粒細胞能夠直接吞噬細菌,單核細胞還能吞噬較大的寄生物。當身體局部有急性感染時,貯存的大量中性粒細胞從毛細血管中游離出來,到達炎症部位,把細菌包圍起來消滅掉,防止病原微生物在體內擴散。如果細菌的毒力比較強,中性粒細胞就會變性壞死,成為膿細胞,釋放各種溶酶體酶類,使局部的壞死組織溶解液化成為膿液。借助於白血球的吞噬作用,人體戰勝了侵襲的病菌。由此,可以說白血球升高往往意味著人體正遭受著細菌性感染,當然具體情況需具體分析,不能單單憑白血球的指標這一項。 2.產生抗體當細菌侵入人體時,淋巴細胞會產生一種特殊的抗體,用來抵抗入侵的細菌,增強了人體的抗病能力。 3.通過酶的作用溶解所吞噬的細菌白血球含有蛋白溶解酶,單核細胞還有豐富的脂肪酶。比方說,當結核病進入惡化階段,單核細胞增加,以便分解含有脂肪包膜的結核桿菌。 白血球常常發生變化,例如在扁桃體炎、闌尾炎、痢疾、肺炎、白血病等病人,白血球可以增加;在流行性感冒、傷寒、麻疹、瘧疾、職業性中毒、再生障礙性貧血和受藥物或放射線影響時,會引起白血球減少;再如在蛔蟲病、鉤蟲病、過敏反應及支氣管哮喘等病人,嗜酸性粒細胞會增加。進行血常規檢查,化驗出白細胞總數及白細胞分類計數,不僅有一定的診斷價值,還可以觀察疾病的進展情況和人體的防禦能力。 白血球可分為下列幾種嗜中性球(Neutrophils):細胞核可分葉,愈老愈分葉多,在骨髓中製造,有阿米巴運動,能吞噬細菌等病原,及死亡後變成膿。嗜酸性球(嗜伊紅性球【Eosinophils】):較嗜中性球大,核不分葉,數目很少,細胞質有紅色大顆粒,易受酸性染色,過敏反應時及異物在體內(例寄生蟲)時數日會增多。在骨髓中製造。 嗜鹼性球(Basophils):數日很少,細胞質中有藍色大顆粒,易受鹼性染色,在骨髓中製造,作用尚未十分明瞭。 淋巴球(Lymphocytes):數目較多,較小,有變形運動,產生抗體及固定毒素,在淋巴組織中製造。 單核球(Monocytes):數目較少,細胞大,有吞噬作用,在網狀內皮細胞中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