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AF03138005/o/20131121004559.jpg
法王噶瑪巴首次佛學開示【皈依與發心】
上師: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日期:1998/07/08
地點:西藏 楚布寺
今天我要簡短的講述一下有關皈依的種種。
倘若我們沒接受皈依,便不算是一個佛教徒。皈依是我們觀察一個人是否為佛教徒的重要指 標。經典上又說,倘若我們不具菩提心的話,便不算是個大乘行者。一個人是否具足菩提心,也就是菩薩的願心,決定了一個人所修的法是否為大乘法。因此,我們 要知道,整個法道乃函括於皈依和發心的二個原則當中。而釋迦牟尼佛所傳下的一切法門均不離這兩個範疇。
因此,我們有許多是針對皈依的本質、一般和特殊的皈依戒,以及許多其他與皈依有關的主題所做的開示。
皈依的根本乃在於虔誠與慈悲──對佛、法、僧三寶充滿虔信,並以慈悲祈願一切眾生都能脫 離痛苦。虔信又分三種:清淨信是當我們到道場寺院看到許多佛像、聖物,或當我們遇到大喇嘛、大成就者或僧眾時,所受到啟發而生起的。樂求信乃來自於我們自 己的祈願,希望脫離痛苦、生於善道,希望因此能行善捨惡,並對達成目標深具信心。而當我們了解三寶乃為我們唯一且究竟的皈依處,並對它生起一種信賴的心 時,此即為虔誠信。
對眾生慈悲乃是一種希望能帶領一切眾生由輪迴海之各種問題和痛苦中解脫的願力。這些眾生累劫來都曾為我們的母親,照顧我們,關愛我們。所以我們要幫助一切如母眾生由痛苦中解脫。這就是慈悲心。
我們再來談皈依的根本。皈依的本質是什麼?它是一種「除佛外,無究竟導師;除法外,無真 實道路;除僧伽外,無他伴可同行法道」的認知。當我們想過河時,一定要有船夫才行,船本身自己不會動。但假如我們所依非人,便會迷路。因此,我們一定要找 對同伴,一同行於正道上。這裡指的就是僧伽。
這是對三皈依一個非常清楚且不改變的誓約和戒律。
有關皈依戒的開示有很多,它可分為一般性和特別的戒律。就一般性的來說。第一點,縱便要 我們付出生命,或縱使有重賞做為交換,我們也絕不放棄皈依。倘若有人在我們身邊放了無數財富,然後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放棄皈依,這些財富便屬於我們的時候, 或縱然要以生命做交換,我們也絕不放棄。第二點,當我們碰到任何困難或痛苦時,除了三寶外,絕不依賴其他的對象。第三點,我們要常向三寶和佛像、聖物等做 身口意的供養。第四點,除了自己要遵守皈依戒外,我們還要盡量帶領別人來皈依三寶。只有自己持守皈依戒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將別人也導入正確的方向。如果有 人迷失了方向,我們應該想辦法帶領他們走上正道。第五點,我們應該向十方以及在我們面前的諸佛頂禮。這意為早、午、晚禮敬諸佛。
接著,我們就皈依三寶的特別戒律來做說明。首先,在皈依佛後,我們便不要再皈依世間或世 俗的神祇,因為他們不是究竟的皈依處。世俗的神祇好比大梵天、帝釋天、濕婆神、山神、王鬼等,他們自己均還在輪迴當中,又如何能幫助我們從輪迴中解脫呢? 因此,正如「佛子行三十七頌」中所說的,我們不應向其做皈依。第二點,皈依法後,代表我們不應傷害眾生。眾生不僅是指擁有四肢,長著毛髮的人類或畜生,它 也指一切具有神識的生命體。我們不應殺生或偷搶;我們應走上和平之道,絕不使用暴力。第三點,當我們皈依僧後,便不應再與惡友為伍。倘若我們繼續結交惡 友,便唯有步上造業之途,而非往善的方向去。
在恭敬三寶方面,我們有三種戒律要持守。在皈依佛後,我們要對佛以及一切與佛有關的象徵 聖物恭敬,其中包括將佛像置於清淨處,並向佛頂禮、做供養等。第二點,在皈依法後,我們要對佛法以及與他有關象徵聖物恭敬。甚至裡面寫著有關於佛法或種子 字的信件亦不例外,所以更不要說到佛經或佛書了。第三點,在皈依僧後,我們要對僧伽以及與他有關的象徵聖物恭敬。縱然對一個只披著袈裟的人,亦不能例外。 或縱然在街上發現只是一小塊的藏紅色僧服布片,也應把它當成是僧伽的代表,而以恭敬的方式處理之。
現在來談我們要如何將心契入三寶的皈依戒。首先,在皈依佛後,我們的心要 完全溶入佛法。倘若我們宣稱已皈依了佛,但心卻與佛法相違是不對的。我們要將心完全浸淫在佛法中,培養安詳而謙卑的胸懷。其次,在皈依法後,我們的言語要 與佛法相契合。倘若我們宣稱已皈依了法,但言語卻與佛法完全互相矛盾是不對的。因此,我們不能說謊、不能毀謗他人,或出言傷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由口中 所出的句句話語都要與佛法相契。第三點,在皈依僧後,我們的一舉一動均必須與佛法相契。我們應該過著一種佛化的生活,捨棄不善的行為,例如,邪淫等。
持守皈依戒的利益在那裡呢?倘若它不具任何利益的話,我們便不該接受皈依。所以首先,在 接受皈依後,我們才能開始修習佛法。其次,皈依戒可為一切戒律和不同層次的出家戒紮下一個有利的根基。第三,持守皈依戒可保護我們免受人和非人的傷害,而 且一切障礙和惡緣也都會消除。第四,我們在一生當中都會得三寶的加持。第五,我們的業力會減少。事實上,它有許多利益,我們無法盡數。
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AF03138005/o/20131121004551.jpg
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AF03138005/o/2013111914331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