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知識+的問答部分一個月了,但真正來佛教這區塊,是最近的事。
以前在煩惱區塊(還沒來佛教區塊之前),都只是回答問題,現在變成發問問題,而很少回答問題。
回答問題較單純,通常是先選自己喜歡回答的,回答完就不管了。
但問問題就不同了,來回答者不一定會按理出牌。
有時高手來,一出招,自己就會有各種想法由腦中釋出。有時不注意,也會跟著出招。當然回招時,可在覺知狀態,也可不在覺知狀態,自己最清楚。
若回招前是在貪嗔癡狀態,就回到這篇的主題,回招時"是熄滅貪嗔癡,或是持續貪嗔癡"?
生活的小細節也一樣,隨時都可能有不如我意的狀態發生,那都是我們執行"是熄滅貪嗔癡,或是持續貪嗔癡?",的最佳時機。
在佛教這區塊,有觀察到許多我該學習的善知識,但也希望這區塊完全都是"討論只是討論",都在執行"熄滅貪嗔癡"。
感恩能有緣與您在同一區塊討論,更希望能由您的表現而學到如何"熄滅貪嗔癡"。
您的高見?
感恩!
感恩所有布施的善知識們! 由於您的贈點、回答、意見等讓大家受益。 大德們的指點,當深記在心。 受用! 受用! 感恩! 感恩!
在另一篇有善知識討論"以涅槃為所緣",也貼過來,請參考: 感恩大德們的討論。 學佛一般來說,以五陰為所緣,再細一點的話,加入六入處,如眼觸、耳觸、等等。 涅槃若是指當下身心無貪嗔癡的心境,我們說以心為所緣就好了,心念處的所緣,心平靜、心集中、心散亂、心廣大、等等都可作所緣。 修行之所以要如實修,是不要再像以往一樣,分別、推理、判斷、等等,而是只如實的對身心的五蘊為所緣。任何用認知、觀念的方法,都離開如實了,如實是最單純的了,不對原始的五蘊為所緣,就不如實了。 例如,像我這種還沒成就的人,在妄想時,如實的知道自己在妄想就好。 修行是讓我們習滅貪嗔癡的,加油。 感恩!
時時如實的念住所緣是重要的。 時時如實的念住所緣,覺知自己當下想的過程,覺知自己當下思的過程,覺知自己當下…的過程,隨時都知道自己所有五蘊展現的過程。 而不是想的時候被想牽著走,思的時候被思牽著走,…的時候被…牽著走。 慢慢的,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感恩!
感恩大德的指導。 學習的路子應該還很長很久,習性的展現被高手一看就知,感恩!感恩! 當改!當改! 受用!受用! 若一時改不過來時,還請您再指正。 感恩您的指教,有那麼多的賜教,真是感恩不盡。 感恩!
有欲不一定有貪嗔癡的。 若將欲和貪打上等號,那成就(沒有貪嗔癡)的人,就沒欲了。其實成就(沒有貪嗔癡)的人,還是過著正常的五蘊生活,只是沒有五受蘊罷了。 感恩!
感恩所有布施的善知識們! 由於您的贈點、回答、意見等讓大家受益。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