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的重點是熄滅貪嗔癡,或是持續貪嗔癡?

2013-11-19 9:36 pm
佛教徒的重點是熄滅貪嗔癡,或是持續貪嗔癡?

來到知識+的問答部分一個月了,但真正來佛教這區塊,是最近的事。

以前在煩惱區塊(還沒來佛教區塊之前),都只是回答問題,現在變成發問問題,而很少回答問題。

回答問題較單純,通常是先選自己喜歡回答的,回答完就不管了。

但問問題就不同了,來回答者不一定會按理出牌。

有時高手來,一出招,自己就會有各種想法由腦中釋出。有時不注意,也會跟著出招。當然回招時,可在覺知狀態,也可不在覺知狀態,自己最清楚。

若回招前是在貪嗔癡狀態,就回到這篇的主題,回招時"是熄滅貪嗔癡,或是持續貪嗔癡"?

生活的小細節也一樣,隨時都可能有不如我意的狀態發生,那都是我們執行"是熄滅貪嗔癡,或是持續貪嗔癡?",的最佳時機。

在佛教這區塊,有觀察到許多我該學習的善知識,但也希望這區塊完全都是"討論只是討論",都在執行"熄滅貪嗔癡"。

感恩能有緣與您在同一區塊討論,更希望能由您的表現而學到如何"熄滅貪嗔癡"。

您的高見?

感恩!
更新1:

感恩所有布施的善知識們! 由於您的贈點、回答、意見等讓大家受益。 大德們的指點,當深記在心。 受用! 受用! 感恩! 感恩!

更新2:

在另一篇有善知識討論"以涅槃為所緣",也貼過來,請參考: 感恩大德們的討論。 學佛一般來說,以五陰為所緣,再細一點的話,加入六入處,如眼觸、耳觸、等等。 涅槃若是指當下身心無貪嗔癡的心境,我們說以心為所緣就好了,心念處的所緣,心平靜、心集中、心散亂、心廣大、等等都可作所緣。 修行之所以要如實修,是不要再像以往一樣,分別、推理、判斷、等等,而是只如實的對身心的五蘊為所緣。任何用認知、觀念的方法,都離開如實了,如實是最單純的了,不對原始的五蘊為所緣,就不如實了。 例如,像我這種還沒成就的人,在妄想時,如實的知道自己在妄想就好。 修行是讓我們習滅貪嗔癡的,加油。 感恩!

更新3:

時時如實的念住所緣是重要的。 時時如實的念住所緣,覺知自己當下想的過程,覺知自己當下思的過程,覺知自己當下…的過程,隨時都知道自己所有五蘊展現的過程。 而不是想的時候被想牽著走,思的時候被思牽著走,…的時候被…牽著走。 慢慢的,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感恩!

更新4:

感恩大德的指導。 學習的路子應該還很長很久,習性的展現被高手一看就知,感恩!感恩! 當改!當改! 受用!受用! 若一時改不過來時,還請您再指正。 感恩您的指教,有那麼多的賜教,真是感恩不盡。 感恩!

更新5:

有欲不一定有貪嗔癡的。 若將欲和貪打上等號,那成就(沒有貪嗔癡)的人,就沒欲了。其實成就(沒有貪嗔癡)的人,還是過著正常的五蘊生活,只是沒有五受蘊罷了。 感恩!

更新6:

感恩所有布施的善知識們! 由於您的贈點、回答、意見等讓大家受益。 感恩!

回答 (21)

2013-11-20 12:28 am
✔ 最佳答案
感恩版主慈悲開題,末學隨喜敬答。 末學先打個比方,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上戰場前,要先收集情報,並依據以往的經驗,來分析敵軍會從哪裡進攻?或從哪裡撤退?其弱點為何?以決定我軍如何佈陣作戰;臨陣抗敵時,則要臨危不亂、分辨虛實,才能以己之強攻彼之弱。 要「熄滅貪瞋痴」,其實也需要「知己」和「知彼」。 就「知己」而言,我們是否能清楚的覺察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貪瞋痴?又「為何」會貪瞋痴?如果無法清楚明白的覺察自己的貪瞋痴,就好比作戰時不知道敵人在那裡,又如何來談「熄滅」二字呢?再者,是我們能否進一步的覺察自己在貪瞋痴中深深的受苦?如果,我們一點受苦的自覺都沒有,就好比覺得戰敗當俘虜苟且偷生也可以過日子,又怎麼會有離苦的「動力」來熄滅貪瞋痴呢? 就「知彼」而言,我們是否能深觀貪瞋痴其實是「虛幻不實」的?如果我們把貪瞋痴「當真」,就會想要去壓抑去對抗,「揮拳打空氣」的結果,自然是徒然無功。在戰場上,如果敵軍只是幻影,我們都知道要「以不變應萬變」,但我們卻往往與貪瞋痴打得份外起勁。既然貪瞋痴是虛幻不實的,那要如何「熄滅」呢?其實,也一樣是「以不變應萬變」,我們無須被牽引,也無須去抗拒,「保持距離」就能「以策安全」。 要能「知己知彼」,「覺察」的功夫就要有一定的火候,而這樣的功夫,必須要有「定力」作為基礎。所以,我們若能選擇一門自己有興趣的修行方法,例如打坐、念佛、念經、持咒、禮佛…等,「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長養定力可以讓我們心不容易隨境轉,也可以幫助我們對身心現象的變化能更加細膩的掌握。 以上是一點淺見,供您參考。觀心 合十
2013-11-21 6:38 am


所謂學什像什!
想學佛~當然像佛
更有依法不依人

佛陀是在他開悟之後
親身經歷近50年
臨終才:700年末法....

那麼習佛未開悟~請靠邊站
接近開悟or已經開悟
那麼是否該祝賀
大約接近50年後
哦NO
那是教主資質比較好的時間
皈依者或者習佛者資質較差

佛史是有這樣的一句:
《楞嚴經》中:
「阿難當知!是十種魔,於末法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
多踰百世,令真修行,總為魔眷。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

不知是否百年命終之後,習佛者~才會知道!?

習佛不需要活著知道~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
死後才知~比較像逃避之道




佛臨終:700年末法....有如老闆都已經宣佈打烊走人啦

你還在那裡猛敲店門
那算是好客?還是垇客?

是否佛教徒&習佛者~每個人都用那種自以為
各自起心動念去亂掰~然後推給釋迦牟尼
搞的釋迦牟尼死後不能安息
故而釋迦牟尼警示他們:你們也會不得好死!
所以
《楞嚴經》中:
「阿難當知!是十種魔,於末法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
皆言已成正遍知覺,讚歎婬欲,破佛律儀,先惡魔師與魔弟子,婬婬相傳,如是邪精,
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總為魔眷。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

佛教那些真俢行竟然要~「~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

這算不算是應了佛教的因果報應呢?
不然咧???
2013-11-21 3:54 am

欲將貪瞋痴除滅的先決條件是
必先將它歸屬為「不好的」,
所以已落入二分法。



再且
「熄滅」是一個行為
若對貪瞋痴這樣的境相生起違逆心欲除之而後快
便違反了般若的無為法則

而真正的般若核心便是觀照
它很簡單
什麼也不用做
就觀照貪瞋痴就好
不於貪瞋痴上起心
不於貪瞋痴上意圖增加或減少
2013-11-20 3:17 pm
佛教徒的重點是熄滅貪嗔癡,或是持續貪嗔癡?


貪嗔癡是所有行動的動力‧依此習佛進而成就‧到達佛境‧


貪嗔癡熄滅了‧沒有貪嗔癡的持續‧

2013-11-20 07:21:39 補充:
例﹕西方極樂世界遍地黃金,如執此心‧那麼貪嗔癡是持續的
2013-11-20 9:50 am
說得好像真的很清楚貪嗔痴?

把阿含中的"貪"字,說上百字來聽聽,如何?

然後,你定義的貪嗔痴是不是暫時熄滅,又會再生起?
熄滅 和 斷 一樣不一樣?

不然 連最基本的定義都沒有,搞到有人居然敢說熄滅貪嗔痴之後才正要悟後起修.......無言
2013-11-20 8:27 am
能不能有第3個答案?

熄滅貪嗔癡,則進入頑空
持續貪嗔癡,則墮入輪迴

般若心經也說了,要你照見五蘊皆空
要你一個一個的追根究底...認清貪嗔癡的真實面目
要的是照見

我個人認為不止不隨,隨機開悟
2013-11-20 8:06 am
我想你該擔心的是:
你的開題是否讓大家升起貪嗔癡?還是熄滅?

2013-11-20 00:07:21 補充:

不是很容易
尤其是眾生大都是沉沁貪嗔癡 而不喜不貪嗔癡

2013-11-20 00:07:58 補充:
所以 佛陀等聖弟子
才會離我們很遠
參考: 三月樂器..祝您學習樂器增上才藝
2013-11-20 5:13 am
Jiunying:
您!在跟著比高下?還是顯能?若是出招!應招!請問!您的理,您的義與誰看?

2013-11-20 13:02:18 補充:
版主安:
後學所見:您的心有如懸空的球般,隨境打擺子.[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還是過著正常的五蘊生活,只是沒有五受蘊罷了。].離了這邊,沾了哪邊.有了這端,又斷那端.
苦海中的迷航!----您的方向在哪裡?雖然條條道路通羅馬(萬法歸一),總要尋個向,依個法.雖是通,雖是歸.可是!一條道路也可能會越走越遠.就算是繞了遠路,也需是方向對了才能越來越近.走到的底,會是覺路,也可能是絕路.-----多有得罪,與不是.請寬諒.
2013-11-20 3:07 am
大德您好:
佛版上其實是龍蛇雜處的 末學曾不經意的經過一家網咖 看到一為仁兄的螢幕正顯示他正在佛版回答網友的問題! 他老兄 機台邊放著一罐高梁酒 穿著非常的隨意
抽著煙 嚼著檳榔 也許還拉k然後在佛版上告訴網友如何修佛 !
所以佛版上不只是貪嗔癡的問題而已 而是你所面對的是什麼人你根本就不知道
但說回來這樣遭的佛版環境也是最好的修行地方

2013-11-20 2:51 am
祈求佛祖賜給弟子ooo智慧 . 力量 . 貪 . 嗔 . 癡 . 的罪障消滅 !
2013-11-20 2:30 am
佛教徒的重點是熄滅貪嗔癡,或是持續貪嗔癡?
-----
世間八正道能令現實世間安樂增上
修學的佛法若不能解決當前的問題與困難,那不是佛法。

出世八正道則能出離世間苦惱,通向解脫、滅苦。
苦知,了解其苦因,斷其苦的原因、緣由,正向菩提。
2013-11-20 1:18 am
可以換個口氣來說『適可而止』的調吧!
2013-11-20 12:41 am
人生六標準:貪、嗔、癡,領、悟、空

只要你有領、悟、空,就能熄滅貪、嗔、癡。(生活運用,只要你的想法皆善,個性無衝動,就有善福、善笑、善心皆是滿足!!)
人生都有貪嗔癡,當你犯錯的時候才會去〝領〞你的做錯,然後你就會去〝悟〞你錯在哪,才會改錯。〝空〞就是別再犯錯,放下那一個過錯,不在做錯!!

不就停止了嗎??不就有反省了嗎??
2013-11-20 12:36 am
功夫淺的,貪法不知行
功夫學久了,習氣便出現了
貢高我慢,我執之見放不下
儘是爭辯起瞋
說學佛,一點都不像佛
說無執,一處一種心
說無分別,諸法只有自己對
真學佛,要修得三十二好相
好不好相,自然便會流露出來
不僅是面相,也會從文字相顯現
佛法,知道很多一點也用
要行為時時像佛
久了,就成佛了
2013-11-19 11:19 pm
佛教徒的重點是熄滅貪嗔癡,或是持續貪嗔癡?
-----------------------------------------------------------------------

熄滅貪嗔癡之後 才算悟後起修 修行的路還很長



2013-11-20 10:07:28 補充:
藍水晶大德所言極是!

熄滅貪嗔癡是指去纏縛 並不是永斷貪嗔癡

熄滅貪嗔癡已經有慧力 去熄滅因習氣而起的貪嗔癡

固末學云"悟後起修"

2013-11-20 11:04:22 補充:
在另一篇有善知識討論"以涅槃為所緣",也貼過來,請參考:........
--------------------------------------------------------------------------------------------------

建議版主另行開題才是

大德們依緣而答 不是呼之即來 揮之即去的
2013-11-19 11:18 pm
Q: 佛教徒的重點是熄滅貪嗔癡,或是持續貪嗔癡?

Ans : 文字遊戲~
2013-11-19 11:07 pm
回招時"是熄滅貪嗔癡,或是持續貪嗔癡"?

一念之間而已!

回招時"是起大悲心,或是持續大悲心"?

此謂,菩薩者,不盡有為。
2013-11-19 10:46 pm
戒定慧 ~~ 滅之 轉之 化之 ~~~貪嗔癡 !

戒者 : 保護者也 ~

定者 : 攝心不動者也 ~

慧者 : 如來正法智慧群組者也 ~

合十 ~
2013-11-19 10:41 pm
若回招前是在貪嗔癡狀態,就回到這篇的主題,
回招時"是熄滅貪嗔癡,或是持續貪嗔癡"?

回招時是增長貪瞋癡。

唯求義理、經戒能顯,足矣。


唯求義理、經戒能顯,雖為眾卻又著了四相之中的眾生相,
四相之中只要著一相即四相全著,故還是在增長我慢之心。


故落於文字相中去爭輸贏的關鍵在於自已,
若知見不正,迷於相中求法,自然增長貪、瞋、癡而不見大道。


若能點出經戒、義理又能於法不執,則能不落於執心所生之無明煩惱。




南無阿彌陀佛 末學 合十 歸一

2013-11-20 11:17:56 補充:
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開慧。

戒定慧為無漏三學。


六祖壇經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

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2013-11-20 11:19:09 補充:
定慧品第四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

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

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

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

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

若心口俱善,內外一種,定慧即等。』

 

2013-11-20 11:20:08 補充:
『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

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

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

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

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走。』

2013-11-21 14:26:26 補充:
有欲即有貪,這並不是破了 色、受、想、行、識 之中的受就變成欲不等於貪。

息滅貪、瞋、癡者五蘊皆空,何來欲也?

欲貪,可意之境也,愛染念著而生悅樂也。





南無阿彌陀佛 末學 合十 歸一

2013-11-21 14:27:24 補充:
學佛要依佛理,而不是依個人見解去說理。
2013-11-19 10:33 pm
版代所問大題現 斷貪嗔癡何輕言
但觀寺廟各處見 猶仍屢建沒得閒
比諸耶教之方面 佛道遠超愛蓋焉
無處不立神佛殿 大大小小化香煙
貪名癡心過迷戀 乃至蓋寺一再添
各立山頭太普遍 此貪嗔癡誠關連
莫託神佛來遮掩 民不聊生放眼前
徒為教義龍象顯 不學救魚急路沿
長此以往若上演 恐怕不無有所偏
不敢都謂其聚斂 只覺黎民太可憐
佛門若不改觀念 奢言渡眾何拖牽
應救眾生以方便 佛身無住在人間
救人即時乃重點 再多浮屠何掛牽
佛祖真有當記惦 以上參考蒙不嫌
2013-11-19 9:54 pm
佛教徒的重點是熄滅貪嗔癡,或是持續貪嗔癡?無所執著.
只是循序漸進改良本性根存貪嗔癡, 達致脫惡盡善.


收錄日期: 2021-04-17 02:29: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1119000015KK0233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