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當今世界,全球化已經是一種趨勢,無論是在亞洲、美洲甚至非洲,區域性經濟地和政治合作機構不斷湧現出來,其中一體化進程最為發達的就是歐洲。這塊曾是兩次世界大戰策源地的大陸,如今正在以和平與自願方式重組國家間的關係。歐洲的一體化進程遇到過無數次的坎坷曲折,但卻從未中斷,對於這一問題的思考,經濟上的探討通常著眼於一體化給各成員國帶來的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的實現。
但是,從長遠來看,文化層面的問題對歐洲一體化而言意義更為重要。而基督教作為歐洲世界普遍信仰的宗教,在整個西歐得到了廣泛傳播,深深地影響著歐洲人民思想和歐洲文化,可以說在西歐文化中佔據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基督教的積極因素來構建符合一體化的文化認同是可能的,並且是必要的。
縱觀歐洲歷史,歐洲有著共同的文化遺產,尤其是以基督教文明( 主要指天主教和新教而言)為核心的文化價值觀念更被看作歐洲文化的同義語。同時,基督教文明也成為歐盟接受新成員國的重要文化標準。1994 年春,歐盟明文規定,除信奉基督教的波羅的海諸國以外,排除所有信奉東正教的前蘇聯共和國入盟的可能性。這種文化上的同一性或許正是建構歐洲認同的重要基礎之一。
普世主義精神是基督教文明中的一個重要思潮之一,它在基督教的教義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現,有利於推行一個統一人們的思想,並進而形成文化認同。在純粹的宗教世界裡,普世主義是要把基督教傳播到世界各地,當基督教與人們的生活、與政治發生碰撞和交融時,它的普世思想就與建立一個統一的政權這種世俗的需要有了某種微妙的關係,它是普世思想在歐洲這一區域的運用。
從1948 年歐洲經濟合作組織成立,1950 年法國外長舒曼提出成立歐洲煤鋼聯營計劃,歐洲一體化進程正式啟動,然後擴展到原子能和經濟合作領域,導致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經濟共同體的問世。上述3 個共同體於1967 年合併成“歐盟”。歐盟經過多年的經營後發展成今天具有更多政治含義的歐洲聯盟,成為世界上發達國家最集中、發展最成熟、融合程度最高的區域合作組織,初步實現了歐洲歷史以來的,建立在和平基礎上的歐洲大聯合理想。
從上個世紀80 年代起,歐盟就開始調整其文化政策,為構建歐洲文化認同而努力。1983 年歐洲委員會在斯圖加特通過了《關於歐洲聯盟的莊嚴宣告》,指出歐共體各國應當“促進歐洲意識,參與各文化領域的聯合行動,以確定將共同文化遺產的意識作為塑造歐洲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歐盟旨在締造一個文化上更為緊密和團結、各民族間的認同更加一致的歐洲。
在二十多年的實踐裡,歐盟對歐洲文化認同的構建集中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對歐洲共同文化象徵的塑造。1985 年6 月,歐洲委員會制定了歐盟共同的盟旗、盟歌及護照,正式開啟了創造歐洲象徵符號的第一步。盟旗的設計以蔚藍為底色,中間由12 顆金色的星星環繞成一個圓;盟歌則採用歐洲人耳熟能詳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樂》即《歡樂頌》;護照也使用統一的外形與設計,只是標明國家名稱的不同。
此外,從上個世紀80 年代起,歐盟就開始調整其文化政策,為構建歐洲文化認同而努力。例如塑造歐洲認同的節日:以“歐洲文化日”、“歐洲環境年”為主題的一系列歐洲性的文化節日出台;將一體化進程中的重要時刻定為歐洲範圍的公共假日,像每年的5 月9 日,即推動法德煤鋼聯營的舒曼計劃的誕生日被歐盟官方指定為“歐洲日”等。通過有意識地創建歐洲的文化象徵,為一種大眾層次上的泛歐洲的經驗與記憶、傳統與價值的出現創造了條件,有利於一種真正的歐洲文化認同的形成。
歐盟還著手對歐洲學校現行的教科書尤其是歷史教科書重新編訂,以一種歐洲的視角取代傳統的民族主義的立場與偏見。它既包括不同程度的經濟利益、語言習慣和文化傳統,也有往往是些莫名其妙的偏見。這些偏見根深蒂固,在家庭中,而且往往也因學校裡歷史教學某些方面的影響而時代相傳,綿延不絕。”因此,歷史學家應當在各國歷史之外,重構一部歐洲人共同的歷史、造就了歐洲人共同價值的歷史。這種全新的歷史觀將成為教育新一代歐洲公民、培養其歐洲認同的有效手段。
歐洲一體化運動在現實利益推動下亦步亦趨地深化和擴大,它根植於歐洲古典文明,而經過基督教普世主義的熏陶,歐洲人多了一根感情維繫的紐帶,強化了對歐洲這一個整體的認同。中世紀以後,基督教文明就像一股涓涓細流,滋潤著歐洲,使歐洲在經歷每一次狂風暴雨式的分裂後,又走向一體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