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轉識成智」的現起,最初是在菩薩的哪一位階?

2013-11-15 7:00 am
請加入討論的諸位大德
多舉經論為依據,以明推索有據 ...
更新1:

.................................................. 前五識頌 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  三類分身息苦輪 第六識頌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第七識頌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恒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第八識頌 不動地前纔捨藏  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  普照十方塵剎中 .......................

更新2:

........................................... 以上為唐三藏法師所作《八識規矩頌》 關於轉八識成四智之頌文 其餘尚有三性、繫屬、助伴等頌 與主題無關者則行略去 據此頌文,可以了知: 前五識及第八識 於佛果位方得轉識成智 第六識及第七識兩識 於菩薩初地即得下品妙觀察智、平等性智 ...........................................

更新3:

........................................... 今有正覺會蕭老師獨排眾議 主張七住位菩薩有「初分下品妙觀察智、平等性智」 不知有何經教為證? 若據《八識規矩頌》 六七識轉皆是菩薩初地事 三賢位三十心皆無其份,何況七住位? 故頌有云: 「發起初心歡喜地」及「極喜初心平等性」 文句之中,有「初」字是為明證! 「初」者,起初、開始也 豈有歡喜地前能有發起「初分下品」道理? 所言若無經論教量為證 則不可輕信,學人當有此一共識! ...........................................

更新4:

.............. 無患子大德晚安 隨喜贊歎您的說法! 嚴謹的法相唯識學 可以幫助我們釐清許多淆訛 進而自利利他,共成佛道 ( ̄︶ ̄)↗ ............................

更新5:

......................... 我又來了大德: 您引用《菩薩瓔珞本業經》此段 乃為蕭氏舊說 早已公認不足為據 七住位正觀現在前,仍是觀行位 十行十迴向猶未能轉識成智 何況七住位? 觸證不同於觀行 修行要由觀行方能進至觸證 但觀行不等於觸證 兩者意義有別,不可躐等混淆 ...........................................................

更新6:

......................... 說七住位是見道位 縱令蕭徒門盡力搜尋大藏 仍舊無法自圓其說 祇能說服自己會內中人而已 原因在蕭師主張七住位見道 能有「初分下品妙觀察智、平等性智」 此說本於虛妄建立見 經論皆共許初地方能「轉識成智」故 所以不是玄奘菩薩所作《八識規矩頌》錯了 更不是《成唯識論》錯了 而是正覺會蕭平實先生自已錯了! .........................

更新7:

.......... 感謝諸位大德不吝參加討論! .............

回答 (8)

2013-11-15 4:48 pm
✔ 最佳答案
小吉大徳,阿彌陀佛
大德說:所謂「轉識成智」的現起,最初是在菩薩的哪一位階?
無患子認為:「轉識成智」是依大乘而說,因為二乘人不了解「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道理。
即使大乘菩薩,尚未證得「法無我」之前,也還不可以說「轉識成智」。
所以,佛陀在《佛地經》說:菩薩若未證得無生法忍,終不能得平等之心、平等之捨,乃與一切聲聞、獨覺無有差別。有二想故,彼不能住受用和合一味事智。若已證得無生法忍,遣二想故,得平等心,遂與聲聞、獨覺差別。
窺基法師也在《成唯識論述記》說:法空智者,謂無分別智入法空觀時。果者,即是此正智果,謂法空後得智,及依法空後得智入滅定位。無分別智所引起故,名法空智果,此時第七識必起平等智。
所以「轉識成智」的現起,最初是在菩薩的「初地」的通達見道位。

2013-11-16 09:53:58 補充:
小吉大徳,阿彌陀佛
大德您問:菩薩最初的「轉識成智」在哪一位階?
無患子補充:那必定是「初地」的六七識。
而五八識,必須到佛地才有,於菩薩位沒有。
至於有人說:七住位菩薩有「初分下品妙觀察智、平等性智」。
無患子認為:這種說法不如理。
因為,「初地」才是證得「下品妙觀察智與下品平等性智」,如大德舉的「八識規矩頌」所說一般。

2013-11-19 06:15:26 補充:
樓下5的「我又來了」大德,阿彌陀佛
大德您舉《菩薩瓔珞本業經》的見道位在第七住,
無患子認為:大德可能錯解了,因為菩薩的第七住所證,與二乘所證的見道是一樣,都是證得「人無我」,所以都可以說「見道」,但這不是大乘「初地」通達見道的「轉識成智」。
因為「轉識成智」必須證得「法無我」,如世尊在《佛地經》說「菩薩若未證得無生法忍,終不能得平等之心、平等之捨,乃與一切聲聞、獨覺無有差別」。
請大德再對照,之前後學所舉的《佛地經》與《成唯識論述記》。
2013-11-20 5:40 am
一切智本俱.唯轉識

法無定法..何能定之

唯善根福德俱足..因緣至即是轉時
2013-11-19 12:24 pm
樓主說:

阿賴耶識離真如之外豈能有體
諸法離了真如體從何來
倒要請您說看?

=========

《成唯識論》云:「真如亦是識之實性,故除識性無別有法」。

樓主所說, 違聖言量, 是為惡慧之人也!

2013-11-19 04:24:42 補充:
樓主說:
今有正覺會蕭老師獨排眾議
主張七住位菩薩有「初分下品妙觀察智、平等性智」
不知有何經教為證?

==========

七住位為大乘見道,有什麼經典上的依據?

  答:《菩薩瓔珞本業經》云:“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於空、無我人主者,畢竟無生,必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是為退相。”

  上引經文最後一句:“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既然講“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也就是說第六住以下是凡夫;反過來說,第七住以上就不是凡夫;不是凡夫,當然是見道位以上的佛弟子。而且,這是“正觀”般若波羅蜜,常住不退。經文說:“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因此這個不退,是特指不退失菩提心而言,既能不退菩提心,當然是大乘見道的不退轉菩薩。經文說:“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於空、無我人主者,畢竟無生,必入定位。”所述的正是入第七住“不退失”者的功德,自此之後,“畢竟無生,必入定位”,功德遠勝六住位的退分,自然是大乘見道,並非到初地才是大乘見道。

  而且,不只《瓔珞本業經》如此說,在《菩薩優婆塞戒經》(發菩提心品第二)中,也如此說:“一者,觀六住人雖有轉心、猶勝一切聲聞緣覺”,也是說第七住位菩薩不會退轉,第六住位是隨時會有退轉心的。與瓔珞經對照之下,就可以明白:六住菩薩雖然修習般若,卻是常常會有退轉心的。所以明心證得如來藏時,判定為第七住位,是正確的判教。(此段為岳靈犀後來補註)

  雖然有些經典談到,初地名之為見道,這是指通達位的見道。因為明心是菩薩道中很重要的關鍵點,特別是明心證第七住,已經了知菩薩道的不共二乘的心法,又能夠現觀我空和我所空,所以也同時證得小乘的初果。如果小乘初果是見道,七住菩薩自然也是見道。而且七住菩薩於大乘道心得決定,不退失菩提心,說他是大乘見道,是沒有過咎的。《成唯識論》說:“已入見道諸菩薩得真現觀,名為勝者,彼能證解阿賴耶識,故我世尊正為開示。”所指的即是初次證解阿賴耶識的行者, 世尊為這些人演說唯識的經典。............

  《瑜伽師地論》說:“言觸證者,是現見義。”“現見”,意謂不須經過比量思惟,即能現前觀察得知,此與《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的“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並無不同;不可因為經文用“正觀”之觀字,即謂系觀行位。觀行位的觀察是比量,而見道位的觀察則是現量、證量,並非見道位行者即不作觀察,更不可因見道位行者的觀察,而判其為未見道。
............

  此外,見道有真見道與相見道的差別,如果觸證阿賴耶識的真見道是初地,真見道後進修相見道的無數劫中也是初地,是不是意味着《成唯識論》說錯了?那就免不了成就誹謗玄奘地上菩薩的重罪了!所以初次明心時不可能是初地,只是第七住位罷了!真見道與相見道的義理,請詳見《燈影》,書中有根詳細的說明,這裡不另外引述.

---摘自 電子報2

2013-11-19 22:02:11 補充:
《菩薩瓔珞本業經》: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於空、無我人主者,畢竟無生,必入定位。

七住菩薩已入不退, 是不退住菩薩, 入三賢位, 已非凡夫

但這位樓主認為, 七住至初地前菩薩(三賢位), 沒有智慧

是這樣嗎? 各位網友可自行判斷

2013-11-19 22:02:39 補充:
《菩薩瓔珞本業經》: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於空、無我人主者,畢竟無生,必入定位。

七住菩薩已入不退, 是不退住菩薩, 入三賢位, 已非凡夫

但這位樓主認為, 七住至初地前菩薩(三賢位), 沒有智慧

是這樣嗎? 各位網友可自行判斷
2013-11-15 8:29 pm
如果不論修行..
轉識成智....
隨時都可以
隨時都有

心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子曰:學而時習之
....
都是教人要反覆練習與學習
在習慣於這樣的動作以後
很多道理與觀念
都會很自然的成為你生活智慧的一部分
...
差在心念上是非觀念能不能放下而已

先從生活中觀察起
再以此轉入修行的心態
不一定就是佛菩薩才有這種智慧
也不一定是明白人才會轉識成智
2013-11-15 7:28 pm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
善男子。
一切菩薩 住九地者 見法有性。
以是見故 不見佛性。

若見佛性 則不復見 一切法性。
以修如是 空三昧故 不見法性。
以不見故 則見佛性。

=====================================
九地 見法有性 不見佛性

所以應該是十地 才有辦法
2013-11-15 6:53 pm
「轉識成智」羯摩智,轉「恙」成「羔」,落入到『業』階。
2013-11-15 6:38 pm
所謂「轉識成智」即第六識意識心轉為妙觀察智,第七識末那識轉為平等性智,前五轉成所作智,第八轉大圓鏡智。這種現象作用在開悟見道時,六七識已開始生起,前五及八皆未生智,稱為下品「轉識成智」;而於菩薩八地時轉成「中品」,直至佛地,所有八識才完全轉成,稱之上品「轉識成智」。
所以可說在菩薩七住位時,「轉識成智」開始現起。
2013-11-15 1:45 pm
所謂「轉識成智」的現起,最初是在菩薩的哪一位階?由<心>出發.


收錄日期: 2021-04-17 02:25: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1114000015KK0754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