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劉銘傳於一八八四年(光緒十年)七月十五日(舊曆閏五月二十八日)抵台督辦軍務。他認為台灣的海防和近代開發認為是不可分離的兩大改革方案,而宣佈防備、練兵、清賦、理蕃四大政策。他入台時先抵達基隆,於是就先到基隆砲台逗留數日,經過詳細考察海防,於舊曆五月三十日始台北城。到台灣最先著手的也是有關「防備」事宜,把基隆.淡水.安平.高雄四港的砲台加以重新裝備,從外國購來新式大砲而加強其防備效能。
1885年光緒帝特命劉銘傳為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來臺後重新整編與增設地方郡縣制度,除臺北府外,又將臺灣府改為臺南府,其中原屬淡水廳的雞、金、貂、石四堡劃歸基隆廳,在他的「台灣郡縣添改撤裁摺」中提到「基隆為台北第一門戶,通商建埠,交涉紛繁,現值開採煤礦,修造鐵路,商民紛集,尤賴撫綏;擬分淡水東北四保之地,撥歸基隆廳管轄,將原設通判改為撫民理番同知,以重事權。」
在劉銘傳的「條陳臺澎善後事宜摺」中,有關基隆的是「臺澎防務,急宜設籌也。…基隆、滬尾兩口,雖能停泊兵輪,尚多山險,如有水雷、大砲,設防尚可為功。」所以在劉銘傳眼裡,基隆是個可攻可守的台北港門,應加強砲台防務,所以他在中法戰爭後增設許多新式砲台,引進西式阿姆士頓大砲加以夙守,除此之外又在基隆與滬尾設置「水雷營」,並留「銘字四營」駐守基隆,研習洋槍洋砲,加強訓練。
劉銘傳對台灣是採取積極的態度來建設台灣建設,除了防備.撫墾.清賦之外,最重要的是鐵路建設,他建設從基隆至新竹的縱貫鐵路為達此目的,招集商股銀一百萬兩。同時亦得滿清中央的醇親王奕匡、李鴻章支持,建設了全中國第一條官辦且運客的鐵路。穿越基隆獅球嶺的這一段鐵路是以隧道方式貫穿,從光緒14年春天動工,到16年夏天完工,費時30個月,工程非常浩大。
此外電報線也在光緒十二年完成台北基隆間架設。港務與郵務也開始結合,可通船至上海與福州。其他政務則依省縣分治原則,劃分基隆廳自理。據說當時基隆計八萬多人口。
基隆雖彈丸之地,人口也不多,然因為煤礦、港灣的地利而備受劉銘傳矚目,今天,我們在基隆的砲台與隧道前緬懷前人種種,還是相當敬佩劉壯肅公的智慧、為人與魄力。在基隆市現地,還有一條路叫劉銘傳路;一所國中稱銘傳國中。可見相關之深,緬懷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