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版大您好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有關連呼應喔!如 「轉」、「低」、「照」就正扣題序「達旦」二字
上片寫醉中望月,「幾時有」、「是何年」等,即題序中「中秋,歡飲達旦,大醉」。
「我欲乘風歸去」,是蘇東坡自比李白,嚮往猶如謫仙般的精神狀態。所以才能乘風歸去。也是他在不得志後心中的嚮往,但考慮現實後,仍得妥協。「惟恐」二字調轉了語氣。「瓊樓玉宇」雖然華麗,但太過冰冷,相形之下,有現實生活,更見人情溫暖。「起舞弄清影」,寫出宴飲時盡興大醉的狀態,更是指豪放如蘇東坡豁達的人生觀,與下片暗暗銜接(不應有恨)。
下片寫對月懷人「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等,即題序中所謂「兼懷子由」。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是寫親人遠在異鄉,望月無眠的愁悵感嘆。蘇軾與蘇轍手足情深,自潁州一別,已六年未見。雖然倆人相隔不遠卻不能相見,而這種遺憾也是世間普遍存在的現象。
「轉」、「低」、「照」先「轉」後「低」,正扣題序「達旦」二字,最後說「照」,方見思婦徹夜難眠的愁悵。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設問法,以自身的憾恨,借同情天下離人的話說出。然後再反轉語氣倒過來過來,以「此事古難全」的豁達回答問題,藉以勸慰自己和其弟。由此離人拓展到「人有悲歡離合」;由眼前之圓月拓展到「月有陰晴圓缺」,兩者互證,得出凡事必有兩面乃自然之定理,得出不需有恨的結論。
末句用「但願」,一方面是祈望一方面也是肯定句。表達一種,月的陰晴圓缺,非人力所能更改,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也是一般。但保重自己與轉換心情卻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只要人長久,情誼仍在,心有靈犀。如同今夜,即使相隔兩地,也能「千里共嬋娟」 。
語譯
什麼時候開始有明月呢?我拿著酒杯問那蔚藍的青天,不知道那月宮裡今夜是哪一年?(人間如此繁華,不知天下的今夕是否仍舊美滿!)我想駕著風回到天上去(已謫仙人自居),只怕那高處天上的瓊樓玉宇裡不勝清寒。如果天上比人間更為清寒,那這一刻形影共舞於月下,又跟天上有什麼分別呢?
月光轉過紅樓,低低的進入美麗的窗戶,照著失眠的人兒。本來不應有什麼怨恨,可是你這無情的明月,卻為什麼偏向離愁的人們表示團圓?人有悲哀、歡樂、離別、聚合,月亮也有陰、晴、圓、缺,這些事自古以來就難以兩全,只希望人(指子由)能夠長壽平安,就是山隔水阻,千里迢迢,共賞一輪明月,我也就獲得安慰了!
解釋下
子由即蘇軾弟蘇轍,蘇軾自熙寧四年赴杭州任途中與弟別於潁州後,六年來再未見過面。熙寧七年,他罷杭州任,請求調往北方,就是為了同在齊州的蘇轍更近一些。密州、齊州雖相距不遠,但兩年多來,他們仍無法相見,對久別的弟弟的懷念,加上政治上的失意,促使蘇軾在中秋夜對月抒懷,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上片寫把酒問月,幻想乘風進入月宮而又怕月宮寒寂表現了他盼望回朝而又怕朝廷難處的矛盾心情。下片寫倚枕望月喚起的離愁別緒,先是怨月無情,後又從月的盈虧得到啟發,以美好的祝願作結,全詞清曠超逸,飄飄欲仙,充滿哲理,寄慨遙深,表現了理想同現同現實的矛盾,反映了作者長期鬱結的有志難酬的苦悶。
以上僅供參考!有錯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