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A
黃連 (《本經》)
黃連為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云連的乾燥根莖。以上三種商品名分別習稱「味連」、「雅連」、「云連」。均為栽培。主產於四川、湖北、雲南、貴州等地。原植物黃連生於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密林中或山谷陰涼處;三角葉黃連繫栽培於四川峨眉及洪雅一代海拔1600~2200米之間的山地林下;雲南黃連生於海拔1500~2300米之間的高山寒濕的林蔭下。喜冷涼陰濕,忌陽光直射。以上層為富含腐殖質肥沃疏鬆的砂壤土、下層為保水保肥力強的粘壤土最宜生長。味苦,性寒。歸心、肝、胃、大腸經。功效清熱燥濕、清熱瀉火、瀉火解毒。臨床用名有黃連、酒炙黃連、薑製黃連、吳萸制黃連、黃連炭和膽汁制黃連。
【本草匯言】
《神農本草經》:味苦,寒。主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久服令人不忘。
《名醫別錄》:微寒,無毒。主治五藏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治口瘡。
《本草拾遺》:主羸瘦氣急。
《藥性論》:惡白殭蠶,忌豬肉,惡冷水。殺小兒疳蟲,點赤眼昏痛,鎮肝,去熱毒。
《日華子本草》:治五勞七傷,益氣,止心腹痛、驚悸、煩燥、潤心肺、長肉、止血、并瘡疥,盜汗,天行熱疾。豬肚蒸為丸,治小兒疳氣。
《開寶本草》:味苦,微寒,無毒。五臟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
《本草圖經》:黃連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異。蓋眼目之病,皆血脈凝滯使然,故以行血藥合黃連治之。血得熱則行,故乘熱洗也。
《本草衍義》:今人多用治痢,蓋執以苦燥之義。下俚但見腸虛滲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顧寒熱多少,但以盡劑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氣實初病,熱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盡劑也。或虛而冷,則不須服。余如《經》。
《藥類法象》: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燥噁心,鬱熱在中焦,兀兀欲吐。治心不痞滿必用藥也。仲景治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
《藥性賦》:味苦,平,氣寒,無毒。沉也,陰也。其用有四:瀉心火,消心下痞滿之狀;主腸澼,除腸中混雜之紅;治目疾暴發宜用,療瘡瘍首尾俱同。
《湯液本草》:氣寒,味苦。味厚氣薄,陰中陽也。升也,無毒。
《象》云: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躁噁心,鬱熱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滿必用藥也。仲景治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去須用。
《心》云:瀉心經之火,眼暴赤腫及諸瘡,須用之。苦寒者主陽有餘,苦以除之。安蛔,通寒格,療下焦虛,堅腎。
《珍》云:酒炒上行,酒浸行上頭。
《本草》云: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五臟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久服令人不忘。
《液》云:入手少陰,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瀉心其實脾也,為子能令母實,實則瀉其子。治血防風為上使,黃連為中使,地榆為下使。
海藏祖方,令終身不發斑瘡:煎黃連一口,兒生未出聲時,灌之,大應。已出聲灌之,斑雖發,亦輕。古方以黃連為治痢之最。
《衍義》云:治痢有微血,不可執以黃連。為苦燥劑,虛者多致危困,實者宜用之。
《本草》又云:龍骨、理石、黃芩為之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鮮皮,畏款冬花,勝烏頭,解巴豆毒。
《本草衍義補遺》:以薑汁炒辛散,除熱有功。
《本草發揮》:成聊攝云:苦入心,寒除熱。大黃、黃連之苦,以導瀉心下之虛熱。又云:上熱者泄之以苦,黃連之苦以降陽。又云: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黃連、黃柏之苦以安蛔。
潔古云: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躁噁心,鬱熱在中焦,兀兀欲吐。味苦,氣味俱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其用有五:瀉心熱一也,去中焦火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濕四也,赤眼暴發五也。酒炒則上行。又云:去中焦濕與熱,用黃連瀉心火故也。眼痛不可忍者,用黃連、當歸根,酒浸煎服。宿食不消者,用黃連、枳實。
《本草綱目》:黃連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濕,中病即當止。豈可久服,使肅殺之氣常行,而伐其發生沖和之氣乎?岐伯言: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久而增氣,物代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註:酸入肝為溫,苦入心為熱,辛入肺為清,鹹入腎為寒,甘入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皆增其味而益其氣,故各從本臟之氣為用。所以久服黃連、苦參反熱,從火化也,餘味皆然。久則臟氣偏勝,即有偏絕,則有暴夭之道。是以絕粒服餌之人不暴亡者,無五味偏助也。況眼疾本於肝熱,肝與心為子母,心火,肝亦火也,腎孤臟也,人患一水不勝二火,豈可久服苦藥,使心有所偏勝,是以火救火,其可乎?
可參考此網站
http://yibian.hopto.org/yao/?yno=100&ds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