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早在6000年前的埃及,就已經在尼羅河築壩引水,構建一種「維生系統」,支持家庭用水之供應。波斯灣文明古國,在4000多年前,也構築渠道引水供應城鎮之用。印度古文明,在西元前1800年,就已經在河道磊石為壩而引水供城市之用。羅馬帝國於公元前4世紀~前3世紀先後建立了11條向城內供水的輸水道。公元前312年建成阿匹亞輸水道,水源為泉水,其輸水工程,;留到目前最著名的高架水道橋有法國南部的嘉德水道橋與西班牙中部的西歌維雅水道橋。
嘉德水道橋是古羅馬時期的偉大水利工程,更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古羅馬建築之一。嘉德水道橋所屬的這條引水道的確切興建時間,估計約在西元50年左右,克勞狄或尼祿在位時興建。這條引水道建成後,在接下來的五個世紀間扮演重要功能,將大量的用水送到尼姆,在當時獲得了高度的發展,因此想效法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興建引水道。這項水利工程為當時城裡將近2萬居民,帶來了全新的榮景。
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AD01791932/o/20131107111547.jpg
法國南部古羅馬嘉德水道橋
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AD01791932/o/20131107111843.jpg
西班牙中部Segovia的古羅馬水道橋,西元第2世紀至今
公元前2000年左右,大禹治水。當時他便提出“水在於疏而不在堵”的理念;中國的老祖宗們,建城時總要選擇河邊,這是因為城市首創者們都會開鑿一條溝渠將附近河流的水引進城裡作為供水,再開鑿另外的溝渠讓流經和使用後的水流向低窪地段或同一條河的下段。這是古代中國城市供水和排水系統設計的一般模式;而在城外修建“城池”,或許更是因為形成一個順暢的水循環系統,能在雨季有效減少洪澇,在旱季則起到蓄水作用;古代昆明,供水主要靠北部山地流下來的盤龍江,而盤龍江也經常造成昆明城區洪災,為此,為治水古代昆明城建起松華壩,並且疏浚海口河……。
圖片參考:
http://imgcld.yimg.com/8/n/AD01791932/o/20131107113259.jpg
西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在京都長安城近郊修昆明池,引水供長安城宮庭園林及居民用水,並接濟與城內相通的漕渠。從此,中國出現了較大規模的城市供水工程。元代、清代北京城的供水系統又有較大發展,解決了城市用水、航運、灌溉、園林等部門的供水需要。
立體引水系統坎兒井
氣候極其乾燥的吐魯番,素有「火洲」、「風庫」之稱。不過從很久前開始,那裏就一直有大片的綠洲。這奧祕之一,就是在吐魯番盆地上分佈著四通八達,猶如人體血脈似的坎兒井群和潛流網絡。「坎兒」即井穴,它是把盆地豐富的地下潛流水,通過人工開鑿的地下渠道,引出地面灌溉、使用。坎兒井是立體的引水系統,在盆地邊緣由高向低打若干口立井,再將立井逐次從地下挖通邊境成串,水便從地下引出地表,這就是坎兒井群。
作為一種結構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統,坎兒井群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一種小型蓄水池)四部份組成。暗渠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渠連接,可以把幾十米深處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來。據記載,漢武帝時在今陝西大荔縣修築龍首渠,於商顏山(今大荔縣北的鐵鏈山)開鑿十餘里的隧洞工程,漢通西域後,塞外乏水且沙土較鬆易崩,就將「井渠法」取水方法傳授給了當地人民。坎兒井的發展和應用是由「井渠法」而來。坎兒井適應當地易滲漏和蒸發快等特點,後來逐漸趨於完善,發展為適合新疆條件的坎兒井。成為古代新疆地區的主要灌溉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