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詳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4%A7%E5%B0%8F%E5%B9%B3#.E8.B4.9F.E9.9D.A2.E8.AF.84.E4.BB.B7
負面評價[編輯]參見:走資派及六四事件對於鄧小平的批評與爭議,主要集中在鄧小平推動的改革開放的動機、經濟改革中的問題及他對六四事件的處理。鄧小平在1980年8月21日、23日會見意大利記者奧里亞娜·法拉奇時的兩次談話中曾對自己評價到[163]我自己能夠對半開就不錯了。但有一點可以講,我一生問心無愧。你一定要記下我的話,我是犯了不少錯誤的,包括毛澤東同志犯的有些錯誤,我也有份。只是可以說,也是好心犯的錯誤。不犯錯誤的人,沒有。改革開放方面,市場化使中國國有企業面臨危機[164]:23,農業改革到在1990年後開始失效,農民的生活質量與人均收入增幅減緩,貧富分化加大、腐敗問題、大學生就業問題、失業加劇、社會不公、官民衝突、環境污染這些都是巨大的社會不安定因素。對此,多方有不同解讀[147]:570。一方認為這是鄧小平改革不徹底的結果,特別是沒有進行徹底的政治體制改革所造成的:由於政治不夠民主,輿論監督不夠自由,司法不夠獨立,致使政府部門或政府官員掌握干預經濟的過度權力,這是當今日的權力尋租和腐敗問題的一個主要根源[165]:156;但中國的唯利型人際關係,官僚壟斷各類軟硬資源,平民階層話語權缺失的傳統文化因素也不可忽略,在集團性官僚主義深重的後文革時代,這並非鄧一人可以力挽狂瀾的。六四之後的中國在政治改革上較為緩慢,着重強調了「穩定壓倒一切」的重要性。政治與經濟改革的不同步,加劇了中國社會在轉型中的社會矛盾的不斷積累與深化[166]。另外一方認為改革開放存在矯枉過正的情況。儘管鄧小平曾經說過:「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39]:139,「如果產生了甚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39]:110-112。而現實情況中,「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時候,沒有對致富手段做出有效的限制,也沒有對「先富帶動後富」提出具體的方式方法,致使特權階級興起,許多改革成本從社會支付變成個人支付(實際是弱勢群體支付)。而資本的逐利性,必然導致污染、過度開採、兩極分化等一系列對公共利益的損害。因此,中國經濟中生產資料私有制比重越來越大的趨勢,拉大了貧富差距,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167]:269。而鄧小平的改革政策被部分保守「左派」人士批評為新興的資本家剝削無產階級,引進外資掠奪中國財富,認為鄧小平披着社會主義的外衣,骨子裡卻是資本主義思想,被反資本主義人士罵為漢奸。[168][169]六四事件中的處理至今仍存在許多爭議[170]。支持者認為這是為了維持國家統一和政局穩定的被迫之舉[171]。批評者認為這是他一生中的污點和晚年的遺憾[172]:262。六四事件發生後,世界主要國家對中國大陸進行了制裁,而後中國政府加大了對本國新聞媒體和公民言論及教育體系的控制[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