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美國1960年代學運為何是透過音樂做為發聲的途徑?
1964年加州柏克萊大學。言論自由運動席捲全校,學生佔領學校大樓,一股不安在空氣中騷動著。當著名民謠女歌手瓊貝茲在現場唱出經典著名的抗爭歌曲〈We Shall Overcome〉時,無論是她的歌聲或是歌詞,都把這股不安凝結成這些憤怒青年更堅定的信念。
這是音樂介入社會鬥爭的最基本形式:在抗爭現場被吟唱的歌曲,不論是透過動人的旋律,或是深刻的歌詞,都能凝聚參與群眾的力量,賦予他們在思想上或情緒上的抵抗武器。而在更廣泛的意義上,音樂也可以透過在收音機上、在唱盤上的傳送,讓無數沒有在現場的聆聽人撼動,並形成集體的情感以及對社會的共同實踐藍圖,一整個世代年輕人的徬徨與無奈都傾洩而出。
這也正是在六○年代流行樂可以和青年反文化運動結合的主因。因為流行歌作為一種民眾/通俗文化,本來就能夠打造聆聽者的集體認同,建構社群感,而為社會運動提供凝聚的資源。而不論是民歌或是迷幻搖滾,強調的都不只是音樂本身,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實踐態度。
為何學運在1960年代會如此的蓬勃發展?
60年代的美國存在的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主要有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問題、貧困問題、越戰問題等,而由於大學生的急劇增加,大學生不在有“天之驕子”的地位,就業的現實壓力使很多學生心情焦躁,特別是在大學裡學生權利遭到忽視和剝奪,這在爭取自由民權的時代是不會被激進學生容忍的。由此爆發了60年代爭取自身權利的青年學生運動。
60年代的美國社會波瀾壯闊,黑人民權運動、高校青年學生運動、反戰和平運動、女權運動、嬉皮士運動等匯成洶湧澎湃的激進洪流,勢不可擋。特別是高校青年學生,為了徹底改造美國社會,針對美國的政治經濟體制、教育制度、社會問題、倫理道德和傳統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掀起了一場全面的社會批判和改造運動。儘管這場運動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但它對美國社會及其文化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它使美國社會及其文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社會正處在由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轉型的歷史時期,社會轉型時期的新舊價值觀衝突在所難免,它每每表現為社會政治文化運動的風起雲湧,這一時期的高校青年學生運動則是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矛盾衝突的集中體現。
現在的學運缺失了什麼撼動人心的地方?
台灣的政治體制日趨完備,很多政策基本上都已能在體制內完成,早就沒有學生運動的衝撞空間。以往的學運領袖,從政的也早已喪失理想,經歷已完全無法傳承下去。而現今的學運已陷入兩難,如果不與政黨合作,很難發揮影響政策的力量,與政黨合作又會陷於被利用的危機。
當今的學生不關心社會。或許,現今台灣社會的普遍氛圍,的確不利於社會運動與學生運動的成型。主要的原因來自於資本主義社會的保守主義現象與壓力,這類現象與壓力,可能來自於家庭、來自於個人主義式的資本主義競爭意識形態、來自於早期威權時代政治壓迫的陰影與遺毒(如集會遊行法),以及,複雜的人心與利益糾葛。甚至,也因為社會政策議題的專業化與分散,以及意識形態的差異,使得社運組織間的連結不易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