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歷史發展

2013-11-04 12:00 am
請問台灣是由輕工業發展到重工業,還是從重工業發展到輕工業呢?

回答 (1)

2013-11-04 12:48 am
✔ 最佳答案
台灣工商業之發展過程,是由農業、輕工業,再到重工業,技術密集產業,台灣經濟發展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採行務實、彈性的政府政策,強調社會與政治安定的提升,以及外貿導向的發展策略。尤其是在台灣經濟發展歷程中面對過各種不同的發展瓶頸與挑戰,政府皆能適時採取各項必要政策措施,有效調適解決。綜言之,台灣經濟發展大致可分為下列六個階段:

1950年代追求安定與自給自足
1950年代,經濟安定與糧食生產為施政首要目標。為此,政府積極利用美援促進經濟發展,並採用關稅與進口管制等措施扶植國內工業;實施土地改革,以鼓勵糧食生產,安定糧食價格,並維持社會安定;同時,發展勞力密集型進口替代產業,以降低對進口的依賴,減少外匯需求。

1960年代推動輕工業出口擴張
1960 年代,發展重點轉而為發展勞動密集之出口導向產業,以利用台灣低廉的勞力,並拓展國際市場。為此,政府積極改革外匯與租稅制度,制定「獎勵投資條例」,並於1966 年設立台灣第一個加工出口區。在世界經濟蓬勃發展的帶動下,台灣出口快速增加,逐漸成為經濟成長的發動機。

1970年代發展基礎工業與重工業
1960年代末期,出口快速擴張,帶動對機器設備與中間原料的需求;經過多年的工業化之後,台灣產業技術更為先進,有利於較高層次的基礎與重工業發展。為此,1970年代,政府積極推動「十大建設」,除充實鐵路、機場、港口、電力等基礎建設外,並積極發展石化、鋼鐵等進口中間財替代產業與資本密集產業。在此種策略的運用下,台灣有效降低對國外中間財供應的依賴,促進產業快速升級。

1980年代推動經濟自由化與發展技術密集產業
1980年代早期,在成功的外貿政策推動下,台灣貿易順差不斷擴大,總體經濟失衡日益嚴重。為此,政府採取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作為經濟發展新主軸,希望透過市場機制的有效運作,導正各項失衡問題。同時,台灣也開始運用豐沛的資金,發展電子、資訊與機械等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

1990年代推動亞太營運中心與發展資訊產業
工資上漲雖導致勞力密集產業外移,但憑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以及分工完整的產業群聚,資訊科技產業(IT) 蓬勃發展,帶動台灣工業順利轉型、升級,由過去的「雨傘王國」、「玩具王國」蛻變成「資訊王國」。1993年,監視器、主機板、影像掃描器等資訊產品,在全球市場占有率高達50% 以上,位居全球第一;1995 年台灣資訊產業硬體產值躍居全球第三,成為高科技產業全球分工體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此外,為強化台灣全球運籌地位與產業水準,1995年政府積極推動「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發展製造、轉運及專業服務等專業營運中心。

2000~2013產業再造與全球連結
2000年起政府揭櫫「知識化、永續化、公義化」三大理念,全力投資人才、研發創新、運籌通路與生活環境外,亦發展半導體、影像顯示、生物科技及數位內容等產業,以提升產業創新能力與國民生活品質;更於2002年1月1日正式成為WTO的會員國,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經貿體制,重新定位台灣經濟的核心優勢。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48: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1103000016KK0299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