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文化交流史,敦煌莫高窟

2013-11-04 7:23 am
敦煌的莫高窟有何重要性?又何以被稱為「敦煌學」?發掘出的經卷,現今散落哪些國家?

回答 (2)

2013-11-04 8:19 am
✔ 最佳答案
敦煌的莫高窟有何重要性?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近代以來,又發現了藏經洞,內有5萬餘件古代文物,並衍生出了一門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但莫高窟在近代以來受到許多人為的損傷,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嚴重破壞。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又何以被稱為「敦煌學」? 敦煌學是一門以地名學的學科。最早使用"敦煌學"這個名詞的是中國史學大師陳寅恪,1930年他在爲陳垣《敦煌劫餘錄》一書所寫的序中寫道:"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也。"這一名稱從此沿用下來,成爲約定俗成的專用名詞,爲全世界所通用。 對敦煌學的起始有不同的說法。大多數人以敦煌文書的出版最早始自羅振言而將羅稱作敦煌學的創始人。也有人將曾在所出版的《緣督廬日記》(1903年11月23日)就詳細記載過敦煌文物的價值的清政府地方官員葉昌熾作爲敦煌學的濫觴。 敦煌學最初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藏經洞新發現的文獻及相關問題上;隨著研究範圍的擴大,凡與藏經洞文獻所涉及的問題以及敦煌石窟建築、壁畫、雕塑以至敦煌的歷史文化等,都成爲敦煌學的研究對象。敦煌學是一門包羅萬象的綜合性學問,也是範圍廣泛的"世界顯學"。 敦煌學的起源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一說二十五年)農曆五月二十六日,王道士所僱的人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積沙時,偶然發現了藏經洞(今編號爲第17窟)。但敦煌當地的富紳無人認識洞內這批古物的價值,清政府也未能對其進行應有的保護。致使藏經洞中的大批敦煌遺書和文物先後被外國“探險隊”捆載而去,分散於世界各地。劫餘部分被清政府運至北京入藏京師圖書館。莫高窟的壁畫和塑像也遭到劫奪與破壞。 1914年至1915年,俄國奧登堡率考察隊到敦煌和莫高窟,不僅收集到大批敦煌寫本,還掠走了第263窟的多塊壁畫。1921年,在蘇俄國內戰爭中失敗的數百名白匪軍逃竄到莫高窟,他們在壁畫上任意塗抹、刻畫,並在洞窟內燒炕做飯,致使大批壁畫被火燎煙熏。1924年,美國華爾納曾到莫高窟盜剝了大面積的壁畫,並掠走彩塑。 1925年8月,日本學者石濱純太郎在大阪懷德堂講演時,使用過“敦煌學”一詞。1930年,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在爲陳垣先生編《敦煌劫餘錄》所作序中,概括了“敦煌學”的概念。在此前後,英文中也出現了Tunhuangology這個新詞。敦煌學漸趨成爲一門國際性的顯學。自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起,中國的歷史學、考古學和美術工作者到敦煌進行考察的人逐漸增多。經過他們的研究和宣傳,敦煌莫高窟在文化界的知名度逐漸提高。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擔負起了保護洞窟臨摹、研究敦煌壁畫的職責。1951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更名爲敦煌義物研究所。1984年8月,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基礎上,擴大建立了敦煌研究院。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發掘出的經卷,現今散落哪些國家?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AB06217086/o/20131104001632.jpg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AB06217086/o/20131104001733.jpg
參考: 網路資訊統整
2013-11-04 11:29 pm


http://www.chiculture.net/0126/html/c40/0126c40.html
 1900年6月,敦煌藏經洞的發現使敦煌一舉成名,「敦煌學」亦隨之興起。原來,敦煌三界寺僧侶,在歸義軍統治的晚年,擔心戰爭破壞佛教經卷和寶器,把許多文書和文物藏在莫高窟的一個洞窟之中,然後把洞封藏,並在外面畫上壁畫,非常巧妙地把這些珍貴文書和文物保存起來。900年之後,藏經洞被發現,成為20世紀人類的重大事件。也為今天研究絲綢之路提供了很多寶貴資料。
 藏經洞的發現,帶動了莫高窟佛教藝術的研究,從40年代起,中國就成立了專門的敦煌研究和保護單位,那就是現在敦煌研究院的前身。莫高窟成為佛教藝術的世界性寶庫。莫高窟的雕塑、壁畫,代表了絲綢之路繁榮時期的最高佛教藝術成就。莫高窟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http://www.chiculture.net/0509/html/b01/0509b01.html
敦煌,這個美麗而響亮的名字,在中國、在世界上被人們廣泛傳揚。這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在遼闊的戈壁沙漠當中,這裡是一塊肥沃的綠洲,是漫漫絲綢古道上,西去東來的行旅必經之地。人們在這裡逗留、休息、補給,由此發展了繁榮的文化和商業。虔誠的信徒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功德。
今天的甘肅省,無疑是中國最長的一個省份,從東走到西不下2,000公里。之所以這麼長,是因為有一條長長的河西走廊。敦煌就在河西走廊的西端,是一座古老的綠洲城市。
從敦煌,「西出陽關」,在茫茫戈壁灘上跋涉,通過星星峽進入新疆,將可到達伊吾、哈密、鄯善、吐魯番(高昌)、焉耆、庫車(龜玆)或樓蘭、和田(于闐)、喀什(疏勒),然後翻越蔥嶺,前往印度、波斯甚至羅馬。
敦煌有悠久的歷史,考古工作者曾經在敦煌和安西、玉門發掘過新石器時代遺址,而出土的文物,最早的距離今天已有4,000年了。
漢代以前,遊牧民族在這裡生活。漢初之際,匈奴佔有河西走廊,侵略漢地。元狩二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起兵征討匈奴,收復河西,大將霍去病建立了赫赫戰功。與此同時,張騫作為漢朝的使者,開始了開拓中西交通的西域之行。漢武帝開發河西,分置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至此,敦煌正式列入了漢朝的版圖,成為溝通西域的門戶,經濟、文化得到長足的發展。以後佛教輸入中國,這個地方更是傳播的紐帶。
十六國時期(公元304-439年),敦煌先後屬於前涼、前秦、後涼、西涼、北涼。前涼時期(公元317-376年),於敦煌郡置沙州,城南鳴沙山有了最初的石窟開鑿活動。北魏時期(公元439-534年)又改敦煌為瓜州。以後瓜州和沙州的名稱曾交替使用。在北魏至元代的900餘年間,敦煌石窟修造不輟,留下了極為豐富的藝術遺產。
歷史上的敦煌並不是一個荒涼簡陋的邊陲小城。敦煌設郡之後,政府移民屯田,把先進的耕作技術帶到了這裡,來自中原的文化也很快植根於敦煌。
漢代著名書法家「草聖」張芝,就出自敦煌。西晉則出現了索靖、氾衷等五位著名文人,當時號稱「敦煌五龍」。中原戰亂不休,而「河西殷富」,各地文人學士乃至世家豪族紛紛避難河西,敦煌等地人才濟濟。西涼王李暠在敦煌起造靖恭堂、嘉納堂,「圖讚自古聖帝明王、忠臣孝子」。
敦煌佛爺廟出土的魏晉墓葬中,也有浮雕的門闕和彩繪的壁畫,題材內容及風格無異於中原的壁畫和畫像石。遠而及之,還有酒泉丁家閘壁畫墓和嘉峪關的磚畫墓,藝術水平不下於後來的莫高窟壁畫。
佛教經敦煌東傳,多少高僧大德留下了足跡。取經僧法顯曾在敦煌坐夏。著名譯經大師竺法護,「世居敦煌」,人尊為「敦煌菩薩」。
石窟藝術竟在這大漠深處出類拔萃,蓋因有如此的底蘊和鋪墊。


http://www.chiculture.net/0509/html/c01/0509c24.html
藏經洞中也不乏繪畫藝術品,絹本或紙本(亦有麻布畫),繪製或印製,設色或白描,獨立存在或附屬於文獻,不妨稱作敦煌遺畫,總數亦可上千。
這些遺畫,現時大部分收藏在國外。英國斯坦因拿走的520多件,分別藏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和新德里的印度國立博物館。法國伯希和拿走的232件,藏在巴黎吉美博物館。俄國奧登堡拿走的100多件,藏在聖彼得堡愛爾米塔什博物館。日本和美國有比較零散的收藏。在中國的收藏以國家圖書館為主。
遺畫的大幅縱2.2米,長卷橫可達7.5米,小幅僅數厘米見方。繪畫內容及類別與壁畫大體相同,但因幅面、質地的不同,表現方式和手法不盡相同,更為精緻、更有獨幅畫構圖的特點。有些是壁畫的小樣或粉本(畫稿),有些題材則未見於壁畫,是敦煌壁畫的豐富和補充。還有些作品是從外地帶來的,體現出敦煌與各地文化藝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關係。


收錄日期: 2021-04-20 14:28:2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1103000010KK0522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