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970年代臺灣面臨全球兩次石油危機。與其他資本化國家相同,該兩次危機導致了臺灣經濟衰退的危機。從1950年代起,靠外貿支撐經濟成長率的臺灣面對此危機,採取「擴大公共建設」的方案。這裡面,又以中華民國行政院長蔣經國所提出的十大建設最具代表性。1973年,十大建設建設計劃正式展開;其計畫包括中山高速公路、桃園國際機場、台中港、縱貫鐵路電氣化、中鋼煉鋼廠,核能發電、北迴鐵路、蘇澳港、中船造船廠及三輕石油裂解等工程。因為擴大公共建設的政策奏效,加上1970年代中期後的石油危機落幕,台灣不但渡過石油危機,也繼續於經濟成長率得以繼續成長。加上各項外銷政策繼續施行,使台灣與南韓、香港及新加坡一同躋身為亞洲四小龍。
1970年代初期,台灣面臨了巨大的外交震撼: 美國尼克森總統訪中、退出聯合國、釣魚台事件等,這不僅深深改變此後台灣的國際地位,也讓台灣社會開始思考台灣的國家認同問題以及追求政治改革。1977年卡特就任之後,又速謀與中共建交,終於在1978年12月16日,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廢約,並自台灣撤軍。這是繼一九七一年我國退出聯合國之後的又一外交重大挫折,對我國際地位及國內政治情勢都產生深遠的影響。
戰後台灣重大的政治、文化變遷,始於1970年代。眾多年輕知識分子由於七○年代初台灣外交挫敗而覺醒,揚棄流亡漂泊的心態,形成回歸現實世代,激發政治與文化的轉變。1970年有「釣魚台事件」、「退出聯合國」,1972年有「中日斷交」,1978年有「中美斷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此時取代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台灣的國際外交一再被孤立。台灣當局此時處理兩岸的關係是採取「一個中國」,但「漢賊不兩立」的立場,主張「一個中國」即是「中華民國」。
保釣運動:美、日於1969年11月21日協議將於1972年將琉球交予日本,位於附近的釣魚台列嶼的主權因而引起爭論。1971年1月,美國同意將琉球與釣魚台列嶼於隔年交予日本,立即引發旅美中國留學生一連串的保釣抗議活動。而台灣南北各大學的學生亦從4月13日起至4月23日發動密集的保釣運動。保釣運動除爭取釣魚台列嶼主權,同時亦對美、日等帝國主義大肆批判。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事件爆發,“美麗島事件”發生後,許多重要黨外人士遭到逮捕與審判,甚至一度以叛亂罪問死,史稱“美麗島大審”。最後在各界壓力及美國關切下,終皆以徒刑論處。許信良的中壢事件及隨後一連串的事件,讓自“二二八事件”以來,整個白色恐怖世代沉默了20幾年的壓抑,活絡追求民主自由的社會生命力,從沈悶單一逐漸多元化、自由化。80年代蓬勃發展的各種社會運動即是最佳的表面徵象。事件對台灣之後的政局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之後國民黨逐漸放棄遷臺以來一黨專政的路線以應時勢,乃至於解除38年的戒嚴、開放黨禁、報禁,台灣社會因而得以實現更充足的民主、自由與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