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網路上確實有很多文章描述:
「齊國施以反間記,造謠樂毅費了三年工夫還打不下齊國的莒城和即墨兩個地方,是因為樂毅想當齊王,而昭王聽聞此事卻說:“先王的仇是誰給咱們報的?以樂毅的功勞,就是他真做了齊王,也是應該的。”之後昭王立即派使者拿節杖去見樂毅,立樂毅為齊王。樂毅十分感動,對天起誓,情願死也不接受封王的命令。此後,樂毅更加盡心盡力地為燕國效勞。」
只不過查詢《史記樂毅列傳》並未描述此事,只有:
燕昭王悉起兵,使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以相國印授樂毅。樂毅於是並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諸侯兵罷歸,而燕軍樂毅獨追,至於臨菑。齊湣王之敗濟西,亡走,保於莒。樂毅獨留徇齊,齊皆城守。樂毅攻入臨菑,盡取齊寶財物祭器輸之燕。燕昭王大說,親至濟上勞軍,行賞饗士,封樂毅於昌國,號為昌國君。
所以是否有燕昭王欲封樂毅齊王一事是有疑慮的,再者燕昭王自身也僅是王的身份,如何再封樂毅齊王?所以燕昭王因為樂毅的功勞而封他為昌國君應該是比較合理的。
然而燕昭王死後,其子燕惠王繼位。齊國田單知道惠王生性多疑,就使用反間計造謠樂毅與新立的燕惠王有過節,所以打算自立為王。燕惠王立即改派騎劫接替樂毅的兵符,並把樂毅召回。樂毅知道燕惠王對自己的免職決定和對騎劫的任命,熟悉戰國政治生態規律的樂毅明白燕惠王已經失去了對自己的信任,樂毅非常敏感地意識到在這種情況下回到燕國很有可能會追隨燕昭王而去,成為一個冤死的忠臣。 危急關頭,樂毅非常明智地選擇了自保。從齊國前線撤下來的樂毅並沒有按照燕惠王的要求回到燕國首都述職,而是向西進入了趙國。
騎劫接任樂毅擔任對齊作戰的總司令很快就給燕國帶來了災難。在名將田單的英明指揮下,騎劫不停地上當受騙,最後被田單利用火牛陣殺得大敗而逃,自己也死于亂軍之中。田單率領齊軍乘勝追擊,一路把燕軍趕出了國境,當年樂毅打下來的齊國領土再次回到了齊國人的手裡。
燕惠王一邊後悔沒有繼續留任樂毅,一邊怨恨樂毅投靠了趙國。而此時更讓燕惠王更害怕樂毅,很有可能會鼓動趙惠文王趁火打劫出兵進攻燕國,於是惠王派使者去見樂毅,說:「你何以報答先王知遇之恩?」樂毅回給惠王的信,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報燕惠王書》。他在書中回顧往事,婉娩表達了受恩先王,但鑒於往事不可留於燕國,目的是為了保全昭王以及惠王之名聲。並列舉伍子胥的故事,申明自己不效愚忠、不願屈死,並告知惠王為人要寬容,與人為善。
所以我們從前面的故事可以知道,樂毅並不是一個愚忠的人,回到板主的問題,假設當時燕昭王真有聽信流言樂毅欲自封齊王之事,那結果會如何呢?不過我寧願相信燕昭王是真心的,因為要不是燕昭王當年即位時禮賢下士,得到樂毅、蘇秦、秦開等名將,燕昭王也不會因此成就了燕國最輝煌的時期。而之後樂毅為求自保轉往趙國發展,雖然燕惠王對不起他,但樂毅到了趙國不念舊惡,並在有生之年中不斷的修好趙、燕的關係。我想也是因為回報燕昭王當年對他的知遇之恩,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我們從這個故事得到這個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