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art******~你好
基隆的歷史文化?
以下詳細資料~提供給你參考 !
基隆的歷史~從原住民時期到現在 ? 分享給你知道~
原住民時期 漢人尚未移墾台灣北部時,基隆地區由平埔族凱達格蘭人散居其間,這個時期平埔族聚落的最大特徵為游耕游獵的小型未固定集村,靠海的聚落則以捕魚維生。 基隆地區由平埔族音譯的地名,可能有雞籠、八斗子、大武崙、拔西猴、暖暖、瑪陵坑、友蚋、後旦旦、阿班嶺等地。 另外,八斗子長潭里現在叫作望海巷的「換番」,則是過去漢人入墾時,與凱達格蘭人交換物品的地方;信義區的槓仔寮,瑪陵坑溪、東勢坑溪的槓仔崙,槓仔為凱達格蘭語陷阱之意,而寮和崙則是漢人稱簡陋小屋和小山丘的意思,都是漢人到此地後,和平埔族人互動產生的地名。 從西班牙人對瑪陵坑平埔族人的記錄可知,當時基隆的平埔族社群和金山附近的平埔族社群時常發生戰事,後經由西班牙傳教士愛斯基委進入調和,才化解兩社長期的紛爭。 西荷時期 歐洲從十三世紀起,由於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使歐洲各國的船隻漸漸可以從事遠洋的航行探險。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人首先東來亞洲,占領澳門,當葡萄牙人的船隻穿越台灣海峽時,遠望台灣沿岸的森林茂盛蔥鬱,而喚出了:「 lilHAS FORMOSAS」,台灣的美麗,就藉著「福爾摩沙」之名在當時許多外國船員的口耳間流傳著。 1624年,荷蘭人佔領台灣南部後,西班牙人旋於1626年佔領台灣北部。不過,西班牙人領有台灣北部,主要目的並不是要統治台灣,而是將台灣當作與中國及日本貿易的基地罷了。 西班牙人佔領北台灣,對領有南台灣的荷蘭人而言,是一項很大的威脅,後來,荷蘭人決定攻打北台灣,於 1642年攻下北台灣。 (基隆荷蘭城砲臺) 荷人領有北台灣後,只著重探採金、煤及硫磺礦等,本身對拓墾並不熱衷,但允許漢人在雞籠拓墾。鄭氏時期 1661年,鄭成功侵台,在南台灣打敗荷蘭人而將其驅逐,但荷蘭人仍據有雞籠,直到1668年時,徘徊雞籠的荷蘭人才被全部逐出台灣。 鄭成功領台之後,行屯田之制,授田各鎮士兵,事招來,勵耕作,興學校,化蕃人,復謀略呂宋,以鞏固其基業。 鄭成功不久就病死了,鄭經即位後,鄭氏降將施琅攻打金廈,鄭經棄廈門而固守台澎,行鄉治之制,授田諸鎮,重寓兵於農之策。 1681年,鄭經病死,年僅十二歲的鄭克塽即位。1683年,施琅領清兵攻澎湖,佔台灣。 鄭成功從未到過基隆,當時,台灣的政經中心是在南部,北部是流放犯人的地方,然而,鄭國姓降妖魔的故事仍在基隆地區流傳著,尤其先民面對諸如石獅山、獅球嶺等有魔幻外形的自然景觀時,只好搬出國姓爺來坐鎮,才能心安理得吧! 漢人入墾 已知在西班牙人領有基隆時,就已有漢人在港區附近居住了。 1723年(雍正元年),有一批漳州人從八里坌移居雞籠牛稠港、虎子山,建崁仔頂街,是基隆市街創建的開始,乾隆年間,又建新店街及暗街仔,基隆從此以後就漸漸擴展,漁業也開始起步。 泉州人向基隆移墾的時間約在乾隆年間,比漳州人稍晚,有的循基隆河谷溯源而上,有的從北海岸走陸路過來,由於基隆港區已被漳州人佔領,泉州人只好往河谷及山地發展,向平埔族人租地耕作,在基隆河中游逐漸創建了暖暖街市。 漳泉分立 從大陸渡海來台的移民,大多以同鄉、同村或同姓集居,形成大小村落或街市,由於各操不同原祖籍地的家鄉方言,彼此的原鄉信仰不同,風俗習慣也各異,遇有彼此間的利害衝突,則易釀成爭端,嚴重時則導致械鬥。 械鬥源起於中國內地的姓爭、鄉爭,而台灣則發生各屬分類械鬥,如閩粵械鬥,同為閩人,亦有漳泉械鬥,同為泉人,也有頂郊、廈郊之拼,所以稱為分類械鬥。台灣的分類械鬥起自於乾隆時代,道光、咸豐年間最盛,光緒已近尾聲,日治時期則完全終止。 咸豐初年,基隆街的漳人與暖暖街的泉人以魴頂(今南榮公墓)為界,因放牧互有走失牛羊,或爭耕地,或耕作物被踐踏,時因細小之事而起械鬥,咸豐三年,漳泉人士在魴頂發生大規模的械鬥,死者有一百零八人,為基隆歷來最大的械鬥。 當時,漳人有人提議糾集報復,但地方重望者則呼籲暫綏報復,先行收埋遺骸,超渡亡魂,以免冤鬼作祟,於是合埋於蚵殼港河畔(今之成功二路),後日人建築軍眷宿舍,遷到安樂區嘉仁里石山,建老大公廟。 自咸豐五年起,每年七月中元由十一姓輪流主普,開關鬼門,為基隆每年七月盛大中元祭之緣起。 賽陣頭代替打破頭 在這次犧牲慘重的漳泉拼之後,地方上的先覺者就提出了「賽陣頭代替打破頭」的想法,開啟基隆地區民間遊藝團體興起較藝的契機。 國府來台 港都夜霧 網資勤整
希望以上的回答回答對你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