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青蛙肢」正確名稱為「中臀肌纖維化攣縮症」,是民國五、六十年代曾經是紅極一時的怪病,患者以病童為主,部位以臀部為主,外表有皮膚凹陷與肌肉攣縮,症狀是髖關節無法彎曲、內旋及內展,無法完全踩下,或必須雙腳外展才能蹲下,原本正常的小朋友,逐漸地局部肌肉萎縮,造成了關節活動度異常及行走蹲跑變形。當時找遍世界的文獻並無類似的病例,而其致病原因經過許多當時資深名醫如陳活源、韓毅雄與沈永訓的研究後,發現是因為中臀肌被注射一些成分不佳的退燒藥或抗生素,或者肌肉本身因有蟹足腫體質產生疤痕組織所造成的。
為何台灣在當時盛行不當注射?這或許與當時盛行小兒麻痺有關;小兒麻痺的病程是發高燒後肢體癱瘓,在當時民智未開的社會,一般父母誤以為高溫會燒壞小孩腦袋,會要求醫師必須降溫,使得醫師承受此壓力,不敢輕易教育民眾「發燒是對抗感染的自然反應,退燒不一定可以改善病程,發燒可做為觀察病情依據」的正確觀念,導致興起「那家診所可打針(肌肉)退燒迅速又有藥拿」的競爭。
而當時藥品管理尚未進入軌道,當若干品管不良藥品打入常用肌肉注射之位置,包括下肢的中臀肌、股闊膜張肌、股直肌與股外側肢,上肢的肩三角肌與肱三頭肌,就會造成肌肉壞死、發炎、纖維化及攣縮,引發許多不同部位的關節攣縮。然而後來民智漸開後打針退燒的意願變少了,退燒藥改成口服或是塞肛門的方式,青蛙肢就很少見了。故三歲內孩兒應取大腿中段外側部位,避免屁股注射時不慎注射到血管內,或因注射到骨骼導致骨膜炎,注射到神經引起肢體麻痺。
青蛙肢的主要症狀是在膝關節,髖關節進行彎曲時、兩側大腿無法內收併攏,必須外展,髖關節才能彎曲。就如同青蛙關節、髖關節彎曲時大腿必須張開的。到現在還有許多人以為,小朋友只要兩膝併攏,蹲下時腳跟無法觸地,就是青蛙肢,這其實是錯誤觀念,青蛙肢必須經過磁振造影檢查肌肉有無攣縮,才能確立診斷。
大多數人蹲下腳跟無法著地,是因為天生柔軟度不佳、肌肉與關節較僵硬導致,也容易因此出現運動後的酸痛、疲勞,與青蛙肢無關;走路樣子奇怪,絕大部分也是因為扁平足、O形腿、X形腿或八字腿引起,目前真正的青蛙肢雖然已經很少見,不過還是有少數家長總愛要求醫師為發燒的孩子打退燒針,發燒其實是身體的保護機制之一,為退燒而退燒,反而可能幫倒忙,不當注射也可能留下後遺症,家長們應該建立正確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