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時為何希特勒被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2013-10-23 5:47 pm
他跟和平完全就是背道而馳啊
為什麼還會有和平獎的提名呢?
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是政治陰謀之類的嗎?

回答 (1)

2013-10-23 9:03 pm
✔ 最佳答案
希特勒於1939年被瑞典議會議員埃里克·布蘭特所提名,不過布蘭特他提名希特勒只是為了抵制諷刺當時實行綏靖政策的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被提名之舉動,布蘭特幾天後也收回了此項提名。

為什麼瑞典議會議員埃里克·布蘭特會抵制英國首相張伯倫呢?
因為當時的英國首相內維爾為了謀求歐洲和平,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又稱姑息主義,指1930年代英、美、法、蘇等大國對德、意、日侵略者姑息、縱容,犧牲他國的領土主權以至本國利益去滿足侵略者的慾望,以望和平的政策。)

1938年,德國與捷克邊境的緊張情勢升高,英國首相張伯倫積極地希望在衝突演變成戰爭危機前,找出與希特勒的共存之道。該年9月3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德國希特勒、義大利墨索里尼在德國南部慕尼黑共同簽訂協定,內容主要聲明:蘇臺德區由德軍接管,德捷兩國新邊界若有爭執,由公民投票解決。慕尼黑協定嚴重損及捷克斯拉夫的國家利益,五分之一領土因此落入納粹德國手中,但英、法兩國卻認為唯有如此才能收買希特勒、滿足其侵略野心,以換取他對歐洲和平的保證,希特勒也宣稱:「這將是我在歐洲最後一次的領土要求」。

但是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的侵略行為,無疑是打醒了英法兩國企圖姑息以免戰的美夢。慕尼黑協定以及捷克的瓜分,使得東歐國家對民主強權的調停失去信心,更助長了希特勒的侵略氣焰,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因此慕尼黑協定被認為是英法強權對希特勒妥協的姑息主義之代名詞。由於英國首相張伯倫所採取的姑息主義,最終給歐洲大陸帶來了災難。

英國首相張伯倫的作為最終並未帶來和平反而卻引發戰爭,也因為如此,1939年瑞典議員埃里克·勃蘭特,他才會也提名希特勒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以示譏諷和抗議。

他在致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的信中寫道: “我提名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為1939年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在數百萬人看來,他比世界上任何其他人更應獲得這個卓越的獎項。世界和平岌岌可危,歐洲大戰一觸即發。能夠保衛歐洲大陸免受災難的無疑是德國人民的卓越領導人。關鍵時刻他自願不引爆炸彈,儘管他有開戰的權力……雖然張伯倫為和平做了大量工作,應該頒給他一小部分和平獎,但任何人都不能與希特勒比肩。阿道夫·希特勒是為最不可思議的自由而戰的鬥士,數百萬人把他視為和平王子。”

在瑞典人看來,這封信充滿尖銳的諷刺語氣,但許多沒頭腦的歐洲人卻信以為真,這就是當時希特勒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的原因。

參考: 網路資料整理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48: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1023000016KK0088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