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英制」曾是世界上最通用的度量衡單位,但隨著大英帝國的沒落,也由於十進位的「公制」真的比較方便,「英制」已被「公制」廣為取代了。
美國早在立國之初,開國元勳傑佛遜總統就倡議廢除英制,實行公制。19世紀,也有人提出改革呼籲,但每次都無疾而終。1875年,17國在巴黎建立《國際度量衡局》推行公制,美國更是積極參與者。但要在美國本土實際施行公制,200餘年來卻是困難重重。就連英制度量衡的始作俑者英國,也已於1970年代摒棄英制而改採公制。 全世界只剩美國、緬甸、賴比瑞亞(利比理亞)三個國家固守「英制」,其中影響世局最大的當屬美國。 連英國都改了,美國為何如此固執呢?
1.地理因素
早年,由於美國位在美洲,距離歐洲遙遠,因此並未隨歐洲改用公制。之後,由於美洲大陸急速發展,又與歐陸隔閡,不用公制也不影響生活與經濟活動,美國人對於改制就這麼得過且過下來。
2.獨強 + 無急迫性
20世紀以來,美國的科技始終領先全球,美國產品堅持使用英制,世界各國只好跟著用。而且,美國經濟規模龐大,各項產品如果改用公制,所有生產設備要改款、從業人員也要重新培訓,全國得付出巨大的成本。如此,導致企業老闆、藍白領階級都對改用公制毫無急迫性。
其實,美國死抱著英制度量衡不放,已經吞下了許多苦果。例如美國學校的數理化教材,往往是公制與英制混搭。美國孩子們因此必須學會兩種度量衡制的轉換,而其他國家的孩子們則無此煩惱。美國學生的數理化成績普遍不如外國學生,墨守英制度量衡恐怕難辭其咎。再如空間科學,美國航天局(NASA)在近20年裡遭遇多次失敗,損失動輒以千萬、萬萬美元計,究其原因,有些失敗竟出在度量衡不一致,忘了把英制換算成公制;這樣的低級錯誤在國際科學界淪為笑談。為此,美國科學家每年10月10日都要舉辦公制周(Metric week),呼籲棄英制採公制,但是迄今為止收效甚微。
公制與英制度量衡孰優孰劣,早有定評,政府和民間都是心知肚明。問題是美國大公司擔心改制的成本過大,工會也擔心工人難以適應公制度量衡,因而遲遲不肯付諸行動。看來,美國能否在度量衡制度上同國際社會接軌,關鍵在於立法,限定期限廢除英制改採公制。可以想見,此一立法的難度,恐怕不亞於控槍法案與移民改革法案。倘若歐巴馬總統能推動度量衡改革成功,僅此一條,就足以留名美國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