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朱元璋是一個少有的勤政皇帝,有人統計,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從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之中,天下各衙門所上奏章達一千一百六十件,所言之事有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以每件奏章一千字計,也要有一百一十六萬字,這樣算下來,他平均每天要批閱二十餘萬字,處理四百二十三件事。此外,他還要每天上朝接受面奏,接見各地來京上告的耆民,處理百姓擊登聞鼓直接告狀的事,定期接見朝覲的官員,真可以說是日理萬機。他認為,常人與聖人的區別在於勤奮和思慮,他想要做大禹、周文王那樣的聖人,而以元朝末年皇帝的驕奢淫逸為戒。
如果有人問歷史上那個皇帝最為勤勞這個皇帝非雍正皇帝莫屬,雍正的父親康熙皇帝多次南巡遊玩,雍正的兒子乾隆皇帝更是六下江南。而雍正皇帝竟然從來沒有出過北京城。現存雍正批閱的奏摺有四萬餘件,除了批閱奏摺以為雍正還要親自處理各種軍國政要,官吏任免,各類農工商等雜務。雍正的勤奮不要說皇帝就是普通人也難以做到,更可貴的是雍正皇帝並不是一天這樣做而是做了13年。 什麼樣的原因促使雍正這樣勤政呢? 康熙末年由於太平盛世已久,各地官吏鬆懈,貪腐之風盛行,國庫虧空,吏治敗壞,積累了大量的社會矛盾,對大清王朝的穩定和諧埋下了很多隱患。因此感覺到壓力巨大的雍正皇帝不得不大刀闊斧的改革整治。
崇禎帝是明朝滅亡前的最後一位皇帝,據史料記載,崇禎帝繼位時,年僅17歲。面對父兄留下的一個危機四伏的爛攤子,他能頗思振作,是有想幹事、幹大事的決心與勁頭的,所以總是雞鳴就起床,深夜才入睡地經常召見廷臣,探求治國方策。甚至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他因“偶感微恙”而臨時傳免早朝,遭到內閣輔臣的批評,也能既感激又羞愧,特親筆寫手敕,對輔臣進行褒獎,對自己進行批評。足見其力 挽狂瀾的決心和勤奮執政的程度。儘管朱由檢欲力挽狂瀾於既倒,然而面對李自成的農民軍和女真族的入侵,勤政只能延緩滅亡,而不能從根本上挽回敗局,最終朱由檢在太監的攙扶下於煤山(景山)自縊身亡。
漢明帝劉莊是漢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個兒子,漢明帝在位時,對外關係,提倡儒學,制約宗室的權力,限制外戚封侯參政,以及製約宗室的權力這幾個方面做得非常好,可以說在東漢12帝中,明帝是做得最成功的一個。漢明帝是一個非常勤政的皇帝,他常常五更不到就起床讀書,批閱奏章,他對下面的官員非常嚴厲,因為父親光武帝施政時對大臣比較寬鬆,是由於他的威望高,而明帝是沒有他父親那樣的威信的,靠他的威望對自己父親那些老臣,顯然是不夠的。所以他對於官員是很苛刻的,可是對百姓卻很好。明帝用王景治黃河,直到東漢末黃河也沒決口,是有惠於民的。漢明帝劉莊遠遠不及漢高祖劉邦,他父親漢光武帝劉秀有名氣,但是他治理的方針,勤政愛民絲毫不比他們差,他也是歷史上難得的有作為的皇帝。
2013-10-21 13:40:35 補充:
康熙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清朝從康熙開始,皇帝每天都要禦門聽政,就是在皇宮乾清門前,由皇帝親自主持御前朝廷會議。因為最初康熙聽政主要在乾清門,所以稱作禦門聽政。參加會議的主要有六部九卿(禮吏戶兵刑工六部尚書、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官員。會議有記錄,就是起居注。康熙從14歲親政以來,每天禦門聽政,一年四季,無論冬夏,沒有例外。聽政的時間,一般在早上八點左右,所以又稱“早朝”。康熙的御門聽政,嚴寒酷暑,從不間斷。康熙從親政之日起,到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節、重大變故外,幾乎是沒有一天不聽政的。
2013-10-22 10:25:05 補充:
秦始皇確實是個正負評價都很兩極的君主,《漢書》記載了秦始皇的勤政程度:“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自程決事,日懸石之一。”秦朝時紙張尚未發明、應用,文書通常寫於竹簡上,秦始皇日 夜操勞,每天批閱的竹簡達到一石。一石,相當今天一百二十斤。有人統計過,一石的竹簡大約有三十萬字。這個批閱量是非常驚人的,這是他自己規定的數量,每天必須完成。他又多次東巡,為的就是巡視各地的治理情況,秦始皇的死是由於疲勞過度所致,就是今人所謂的“精力透支”、“疲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