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與其說是蔣介石支持朝鮮獨立,應該說是支持朝鮮獨立是國民黨自孫中山以來所延續一貫的策略。
1.戰略關係的考量
首先就戰略關係來說,朝鮮半島所在的位置對中國具有特殊戰略意義,朝鮮半島與中國東北相鄰,經過遼西走廊,就到了首都北京的門前。1644年,清軍經過山海關入主中原。日本入侵中國從朝鮮半島登陸開始。後來日本又在東北與俄國大打出手,雙方共投入200多萬軍隊。日本佔領東北後向中國內地進攻。外戰和內戰都反復證明,任何一個對中國持有敵意的大國占領朝鮮半島,都會對中國的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
中國國民黨與韓國獨立運動的淵源甚深。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等人就與韓國志士有聯繫,一些韓國獨立運動的領袖如樸精一(濮純)等還曾參加同盟會。護法運動時期,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曾允諾:給予韓國臨時政府以外交承認,中國革命成功後,當資助韓國獨立運動。大革命時期,又有不少韓國志士進入黃埔軍校學習,並參加國民革命軍的北伐。
2.抗戰期間,中韓雙方有共同的目標
自1910年被日本吞併後,朝鮮半島人民開始了長達30多年的獨立復國運動。當時的中國也是遭受列強侵略奴役的國家,並在為自己的民族獨立進行奮鬥。兩國有其共同的目標,兩國人民相互支持,並肩作戰,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九一八事變後,中日民族矛盾激化,中國國民黨認識到韓國獨立運動的開展對中國有利,遂開始秘密援助韓國獨立運動。
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全國迅速出現抗日救亡運動高潮,在華朝鮮獨立運動也再度活躍起來。在東北,長期堅持反日鬥爭的朝鮮各派抗日武裝趁機重振軍威,金日成建立的反日游擊隊、李青天領導的朝鮮革命軍等各路大軍,與遍及東北各地的中國抗日義勇軍並肩作戰,共同打擊日本侵略軍。
1932年4月29日,韓國獨立黨人尹奉吉在上海虹口公園日本僑民天長節(天皇生日)慶祝會上,向主席台投彈,一舉炸斃炸傷日本軍政要人白川義則、重光葵等多人,舉世震驚。朝鮮人民所進行的各種形式的反日鬥爭無疑是對中國人民抗日鬥爭的支持。“虹口公園事件成了中韓關係史上一大轉機,此後,朝鮮獨立運動在國民黨對日戰略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國民黨最高當局開始直接關注朝鮮獨立運動。
國民政府採取各種公開的或秘密的方式支持在華朝鮮獨立運動,並將援助重點放在幫助韓國臨時政府培養軍事人才方面。這批軍事人才除少數留在中國軍隊擔任諜報、策反、教育俘虜等工作外,多數後來成為朝鮮義勇隊和韓國光復軍的骨幹,戰後在韓國國內的軍事政治舞台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抗日戰爭期間不少韓國革命黨人及中國軍校培養出來的韓國人直接加入到中國部隊中,與中國人民並肩作戰,共同抗日,加速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滅亡。
3.蔣介石企圖在韓國獨立後扶植親近的政權
蔣介石支持朝鮮獨立應該也有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意圖藉此在韓國扶植親近自己的政權。韓國獨立運動的黨派之爭,也參雜着國際政治的因素。由於當時的韓國是殖民地,獨立運動在國內難以立足和發展,獨立運動的領袖大都流亡國外,其中主要的流亡地有三個,即中國、蘇聯、美國。三個國家基於自身的國家利益都有在韓國建立親近自己的政權的意圖,並各支援着一部分韓國獨立運動的力量。
蔣介石在開羅會議上提出戰後給予朝鮮獨立,但是,由於美英蘇等大國的制約,儘管中國政府一再表示支持韓國臨時政府,但卻始終未能給予其正式的外交承認。國民黨當局通過外交途徑與美國政府進行緊急磋商,表明中國政府認為此時已為盟國承認韓國臨時政府的適當時機,但為美國所拒絕。美蘇迅速達成秘密協定,以“三八線”為界分由兩國軍隊佔領朝鮮半島。同時在美國的壓力下,韓國臨時政府宣告解散,中國國民政府扶持韓國臨時政府成為戰後朝鮮半島正統政府的如意算盤落空。
(如有先進有不同意見也請歡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