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日俄戰爭是指日本和沙皇俄國重新瓜分中國東北和朝鮮,進而爭奪亞洲及太平洋霸權的帝國主義戰爭,最終以沙皇俄國的失敗而告終。日俄戰爭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由一個立憲的小國戰勝未立憲大國的戰例。其影響是世界性的,對日本而言,可以說,日本為東方人贏得了自信的理據。
這次戰爭直接刺激了立憲思潮在中國的興起,使中國人認識到非立憲不足以強國。黃色人種的立憲小國竟然打敗了白色人種的專制大國,於是,立憲相對於專制的優越性便不再需要證明。當日本表明它能面對帝國主義大國而立於不敗之地,從而顯示出現代制度有利於國家實力時,中國舊制度改革步伐加快了。
這場戰爭使日本在國際上的地位得到承認,成為日本加入帝國主義列強的起點。如果說這場戰爭給日本帶來了負面影響的話,那就是,這個巨大的胜利,給了日本人一些超出實際能力的幻想,也就是這種自信使日本踏上一切依賴武力的軍國主義不歸路,以至引發了後來的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
日本民族主義屬於比較典型的國家民族主義。其基本特徵在於,它與國家利益相吻合,通過國家的形式加以表現。在實踐中,它以作為民族國家的日本國為基本單位,以日本國家利益為核心內容,是一種在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甚至可以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力量或因素。在世界近現代史上,透過日本發動的日俄戰爭、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都可以看到日本國家民族主義的這種影響力。
自小泉上台後,日本政府極力倡導恢復以天皇為核心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日本動用各方力量,通過參拜供奉有甲級戰犯靈位的靖國神社、編寫教科書等方式否認日本侵略歷史,大力開展以肯定日本侵略戰爭為主要內容的民族主義教育,同時,加強以首相為代表的國家權力,國家民族主義傾向不斷凸顯。 在國際舞台上,日本加強與美國的同盟關係,通過修改戰後和平憲法反對“一國和平主義”,通過出任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謀求“大國”地位,以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為依托主導東亞地區發展,追求國家利益的最大化。今天,國家民族主義在日本已經演變成為一種汎亞主義意識,沖淡了經濟合作與相互依賴所帶來的穩定因素,扮演了對國家戰略具有強大影響力的角色。
安倍晉三是以小泉純一郎路線繼承人的身份登上首相寶座的,安倍是第一位戰後出生的日本首相,也是實現戰後所謂「非主流保守派」——鷹派遺願的實踐者。安倍時下成為日本政壇上鷹派色彩鮮明,姿態強硬的右翼政治家,多次否認日本的侵略戰爭罪行,提出「日本戰犯不是罪犯」的觀點,竭力企圖對日本在二戰中犯下的侵略罪行進行開脫,強力推進日本政治極右化,軍事大國化,夢想恢複昔日的帝國榮耀是毫不奇怪的。安倍究竟在政治極右化,軍事大國化的道路上會走多遠,世界多國不能不保持高度警惕。
大中東地區有三大民族:土耳其、伊朗和阿拉伯。然而在土耳其和伊朗都早已完成民族統一的情況下,最大的阿拉伯民族卻遲遲未能完成民族統一,分裂為22個小國,遲遲未能順利切入工業化進程。沒有工業,國家就不可能強大;沒有工業,就無法解決就業問題;就業問題不解決,人民生活必然十分痛苦,即使以天賜的石油收入搞些福利維穩,也無法掩蓋貧富懸殊的真相。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阿富汗尼提出泛伊斯蘭主義,他認為,反對西方殖民侵略的唯一辦法是全世界穆斯林消除內部的派別紛爭,在《古蘭經》的旗幟下聯合起來。他甚至主張穆斯林在哈里發的旗幟下實行聯合,建立統一的伊斯蘭政府。而阿拉伯民族主義則是在十九世紀中葉逐步形成的。阿拉伯民族主義遂由文化運動發展為政治運動。這兩種思潮異曲同工,都是為了在中東建立統一的大國,或者伊斯蘭大國,或者阿拉伯大國,發展民族資本主義。這兩種思潮成為延續至今的阿拉伯革命的主要思想武器。
可是,不論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資本主義革命,還是統一阿拉伯,都是和美國主導的大中東秩序直接對立的。在美國主導的這個秩序裡,阿拉伯各國要分而治之,絕不會允許阿拉伯統一,更不會允許阿拉伯發展工業強大起來。政治上,美國在中東扶植起以色列,楔入阿拉伯的心臟地帶,使得阿拉伯難以統一。同阿拉伯民族和美國為首的世界資本體系的矛盾,這就是阿拉伯革命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反帝反封建驅逐外國資本,完成阿拉伯統一,發展阿拉伯民族工業,這就是阿拉伯革命的歷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