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 論 佛 法 中 的 名 詞

2013-10-12 2:28 pm
討論佛法中的名詞
請問:佛法中的:《想、知、覺、識、慧、智》的意思如何區分?
請依自己所知,簡單說出就好了,最好能舉例說明。
此題不用引經據典,也不要藉題廣告。謝謝。
更新1:

To:眼淚出賣( 初學者 1 級 ) 阿彌陀佛 你說:可以查佛學辭典。 無患子回:當然,佛學辭典都有,現在就是要了知這些名詞後,於日常生活中實際觀察它的作用。 To:pei kun( 中學級 5 級)阿彌陀佛 你說:想=思考。知=認曉。覺=頓悟。識=辨別。慧=聰穎。智=巧量。 無患子回:想=思考。知=認曉。識=辨別。這三句是可以這樣說,沒有錯。 但是你說:覺=頓悟。慧=聰穎。智=巧量。 無患子回:這好像不大吻合,因為《覺》跟這些名詞放在一起,表示不是在說《覺悟》的內涵,而是說,身體的覺知,《慧》是揀擇,《智》是決斷。

更新2:

To:tao( 實習生 5 級) 阿彌陀佛 你說:列舉的這些,通通與『取得』深淺有關? 無患子回:大徳,後學所說的這些與『取得』無關,而是在『取得』之前的《分別》與《決斷》。 至於『取得』是《分別》與《決斷》後的事。 你又說:可以試一試『捨得』的技巧,好像「難得糊塗」更加聰明一些! 無患子回:謝謝,這的確是生活中的好方法。感恩。 To:靜修( 實習生 5 級 ) 阿彌陀佛 你說:識種:尚未緣起的種子,含藏執著之義。識知:識種緣起,經中說「識」,往往含有識種、識知二義。想:識緣起而入「境」。慧:識緣起而不為「境」所限。智:被緣起的識種,亦被轉化。覺:本性。 無患子回:感謝大徳詳細說明與舉例,你

更新3:

To:泰德子( 實習生 5 級 ) 阿彌陀佛 你說:這不過是人的心識在面對環境新事物時,所產生的一連串本能式的反饋行為模式。 無患子回:是的,所以要在這一連串行為模式中,觀察它的細相,這樣才能知道它無常,我們才會放下執著。 因此,了知這些名相才有意義,你說是不是? To意見:重力水( 初學者 5 級 ) 阿彌陀佛 你說:想=雜草。智=機車垃圾。慧=超級垃圾袋。覺=很奇怪的垃圾袋。識=很王八的垃圾袋。知←??????????? 無患子回:大徳,你說的這些,應該只是《識》的作用而已。

更新4:

To意見:明於六觸( 大師 1 級 ) 阿彌陀佛 你說:討論佛法中的名詞,不用引經據典?還能夠舉例說明? 無患子回:因為後學提的這些名詞,大家在佛學辭典都查得到, 但是我們修學佛法,並不是只要知道名詞的意思就好了,應該如實的現觀。 譬如:我們看見香蕉,拿來吃。 在這運作當中,什麼是《想、知、覺、識、慧、智》? 唯有透過這樣觀察,才能了知諸行無常。這樣,這些名詞,才會成為我們的知見,然後不在其中執著。 後學並不排斥引經據典,只是希望參予討論者,提出自己的體會,而不是只查一些經典名詞而已。 你又說:佛典中有很多譬喻與故事,可否依據佛典而舉例呢? 無患子回:那當然可以,只是佛陀說那麼多譬喻與故事,無

更新5:

To:如來藏( 實習生 5 級 ) 阿彌陀佛 無患子回:大德,你還是沒有把《想、知、覺、識、慧、智》的現況說出。 To:我行( 初學者 5 級) 阿彌陀佛 你說:簡單的說,想、知---仍在第六識。覺、識---趨向第八識的第六識、第七識。慧、智---體會與驗證第八識的第六識、第八識 無患子回:《想、知》是第六識,是沒有錯。 但是,此時的《覺》,屬於《身識》。 而《識》,是通個八識。 至於《慧》與《智》,目前是屬於六七識。

更新6:

To:我行( 初學者 5 級) 阿彌陀佛 你補充說:第七識只負責傳送,沒有智慧。 無患子回:第七識恒審思量,是有劣慧,不是沒有。 看來佛版大德對於日常生活的觀察比較沒興趣,而此議題回答4所說的比較接近,所以此題將在明天早上選回答4靜修( 實習生 5 級 )為最佳解答。

更新7:

不過,後學既然提出問題討論,當然也要說說個人的看法以供大家參考。 後學認為,《想、知、覺、識、慧、智》中的《知》就是八個識的作用。 而這《知》因其所對的『相』不一樣,所以有其差別。 如:看到香蕉,以『香蕉』這個『相』而《知》的作用,就是《想》。 手拿香蕉,知冷知暖,這個覺知,就是『身識』的《覺》。 《識》是見香蕉,拿香蕉,乃至吃香蕉時的『分別』作用。 至於《慧》是對香蕉的揀擇,如:香蕉的好、壞,優、劣等。 而《智》是決斷心。如:要不要吃香蕉,這個決定『吃』與『不吃』的心行,就是《智》。

回答 (12)

2013-10-12 6:14 pm
✔ 最佳答案
<解釋>
識種:尚未緣起的種子,含藏執著之義
識知:識種緣起
   經中說「識」,往往含有識種、識知二義。
想:識緣起而入「境」
慧:識緣起而不為「境」所限
智:被緣起的識種,亦被轉化
覺:本性

<舉例>
識種:曾去過阿里山,好美
識知:看到了阿里山,好美
想:這個好美,是入了「渡假境」
  如果入了「工作境」,可能就改變了好美;
  故說,識若無妄想,不會生長增廣;
     若起了妄想,這個阿里山好美,
     就會變的美、累、苦、樂種種識種的增廣。
慧:能夠明白「渡假境」、「工作境」種種境的阿里山。
智:這阿里山已不是美、不是累,是心所現、所取;
  能以正見面對阿里山,即是智。
  智,是定慧的展現。
    定於不住之心、慧於無境之境。
覺:起心動念即是妄,閒閒沒事別無事找事;
  能明一切、不貪著一切,一種平懷。
  這裡是世間的阿里山而已。

以上是末學的邊見,若有偏頗,還請善知識們指導。

2013-10-12 10:19:43 補充:
末學的解釋,大概只有「想」一個地方會讓朋友們疑惑;
問:為何想與境不可分?
答:經說想蘊,是根境相織之相;
  離境,就不是經說「想」的範圍。
2014-10-31 7:06 pm
運動 GAME -- 全世界棒球( MLB)、籃球( NBA )、網球、冰球、美足、足球、指數 等遊戲
TT77.TW
2014-10-14 3:54 pm
我想這才是你需要的
WWWTS777.NET
2014-08-04 11:57 p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3-10-13 11:37 pm
簡單的說
想、知---仍在第六識
覺、識---趨向第八識的第六識、第七識
慧、智---體會與驗證第八識的第六識、第八識

2013-10-15 08:51:45 補充:
樓主說:
但是,此時的《覺》,屬於《身識》。
而《識》,是通個八識。
至於《慧》與《智》,目前是屬於六七識。

身識乃五識兄弟,仍統歸于第六識
而識有分淺意識和深意識及無意識
淺意識就是趨向第八識的第六識
深意識就是無分別的第七識
而無意識是第七識最靠近第八識的意識,還是屬於第六或第七意識

而慧和智我會說第八而不說第七
是因為定中慧和真如智,是無中生有,是真空生妙有。
第七識只負責傳送,沒有智慧
所以這樣解釋了

2013-10-15 08:53:57 補充:
慧與智可以細分,也可以統一
統一就是真正的智慧,當然要明心見性才是真的。

而要細分,也沒必要了,既然都開悟明心見性,分他幹嘛呢?
會分他是因為還是凡夫,還不透徹了解,為了教化眾生才去分別。

2013-10-15 22:04:49 補充:
佛教如來宗 偽善的一面
不是如來正法,只是附佛外道
歡迎交流

http://ntpower.pixnet.net/blog
2013-10-13 2:06 am
感謝
天上星星( 實習生 5 級 ) , 二蟲知見( 初學者 3 級 ) , 靜修( 實習生 5 級 ) , 被牧的牛( 大師 4 級 ) , 橙( 實習生 1 級 ) , 印 ( 專家 5 級 ) , 小銖老師( 知識長) 可芳( 實習生 5 級)
諸大徳的點數贊助

2013-10-13 19:35:47 補充:
感謝
褚( 實習生 5 級 ) ,宏偉( 大師 1 級) ,清涼甘露( 實習生 5 級) ,三位大徳點數贊助

2013-10-15 19:31:52 補充:
感謝
平常心( 實習生 5 級 ) ,空谷幽蘭( 初學者 4 級 ) ,兩位大徳點數贊助
2013-10-12 9:38 pm
這不過是人的心識在面對環境新事物時所產生的一連串本能式的反饋行為模式。

2013-10-12 6:09 pm
列舉的這些統通與『取得』深淺有關?
可以試一試『捨得』的技巧,好像「難得糊塗」更加聰明一些!

2013-10-12 17:37:37 補充: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2013-10-12 6:03 pm
佛法中的:《想、知、覺、識、慧、智》的意思如何區分?
想 = 思考
知 = 認曉
覺 = 頓悟
識 = 辨別
慧 = 聰穎
智 = 巧量
2013-10-12 5:54 pm
討論佛法中的名詞,不用引經據典?還能夠舉例說明?

那請問,佛典中有很多譬喻與故事,可否依據佛典而舉例呢?
2013-10-12 4:46 pm
可以查佛學辭典

也可以看是哪本經典中有的,查閱該經典的註解
註解以古註為首選
所以文言文要能看懂
2013-10-12 3:12 pm
《想、知、覺、識、慧、智》
想=雜草
智=機車垃圾
慧=超級垃圾袋
覺=很奇怪的垃圾袋
識=很王八的垃圾袋
知←???????????


收錄日期: 2021-04-17 02:22: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1012000010KK0235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